我们知道“规律”往往体现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相对于探索者主体来说具有客观性,因此探索规律的核心环节是“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了这样的联系。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思考,那么怎么样的思考有助于规律的发现呢?
一、由此及彼的观察与思考。
在观察活动中,不仅关注单个或者同类事物及其属性本身,而且关注多个或者不同类型事物及其属性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或者一类食物及其属性联想到另一个或者一类事物及其属性。这种思考方式在逻辑学中也叫作“类比推理”。
比如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思考方法,通过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类似规律进行类比,然后再联想出除法的规律。这样的思考方式叫作类比推理。
二、“类比”有时不靠谱。
类比与归纳类似,是认识事物有效的思维形式,但都属于合情推理,也叫启发式推理,所得的结论有时候不可靠。我们运用这样的思考方式得到的结论应当叫作“猜想”,凡是猜想,都需要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
比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圆锥体积是底面积乘高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二分之一呢?”这源于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类比推理。再比如,学生学习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时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125✖️(8+10)=(125✖️8)+10=1000+10=1010。这是把过去最容易犯的错误,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应该从过去的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类比推理,让学生自己推理过程。
因此,我们运用由此及彼的观察和思考方式设计学习活动时,在初步得到结论后,要对正确性进行检验活动。我们要适当引导学生用批判与怀疑的态度对待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能够真正证明自己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