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儿童阅读指导课程,内容是第一模块的第三部分《正向儿童阅读观》,由张同庆老师主讲,学习笔记和心得如下。
一、听课笔记
1.为什么要谈阅读观?
做阅读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认识,阅读在孩子生命成长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2.阅读观的核心,是理解认识阅读在生命成长中的价值。
3.功利性阅读观:影响很大的阅读观,把阅读和考试直接结合,阅读为考试服务,阅读就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这个阅读观,深受中国几千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对阅读负面影响非常大。
阅读有可能帮助提高考试成绩,但那不是阅读的根本价值。过分功利的追求阅读和考试的关系,会严重影响儿童的阅读兴趣,导致孩子根本不愿意看书。
4.理性阅读观:比较强调阅读的知识和能力价值,主要围绕理性的认识和思维训练展开,信息提取、预测判断、推理、评价、鉴赏、创造性应用等步步跟进,设计阅读单,训练阅读策略方法,使用思维导图等,很多老师觉得这就是做阅读最好的方法。
这种阅读观,追求理性,过于强调会缺失阅读的感受、情感情绪体验、沉浸投入等感性状态,可能影响孩子阅读的快乐。
5.认知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大脑的学习是整体的、全面的神经元的兴奋活跃,如果在多个区域联动,会带来更好的优势中心,促进学习和体验的提升。
过分重视理性作用,不利于儿童大脑的发展。阅读对儿童来说,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孩子要和文本发生“化学反应”。不和孩子的生命发生连接,没有触动孩子的生命深处,都是理性的分析认知,这样的阅读效果短暂,甚至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6.好的阅读观,不以直接成绩提升为目标,包含阅读对生命成长各方面的价值,在兴趣激发下,通过长期阅读,真正发挥奠基性和根本性价值。以兴趣和丰富感受和体验为基础,全面广泛、综合丰富的阅读,在有趣问题指引下深入阅读比较阅读,发展批判思维,同时感受情感价值熏陶,提升审美意识和艺术品味,这样的阅读是对孩子成长更有帮助的。
7.为什么要在“阅读观”的前面加上“正向”呢?这是有别于一般的以成人为中心,只从成人角度出发思考阅读怎么做的观念。
8.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中间,强调了大人在引导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能力中的作用。但在引导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大人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去选书、讨论,效果可能不好。
9.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正向阅读循环圈:中心是孩子当下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人做的一切,不管是选书推荐书,还是兴趣激发,反馈奖励共读讨论,如果都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都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在孩子当下真实水平基础上适当激发引导,适当提高难度,这样的阅读陪伴引导,孩子才会喜欢,效果会更加好。这就是正向。
10.儿童正向阅读观三个关键词:爱,榜样,挑战。
爱:爱孩子,尊重孩子,包容孩子的各种不足和问题,努力发现孩子发展的各种机会和可能,了解孩子当下的状态和能力。
榜样:不说教,而是结合孩子情况,引导推荐孩子喜欢的优秀作品为孩子提供榜样,通过榜样激发孩子的向上愿望和产生超越自己的动力。
挑战: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在孩子最近发展区的、有充足资源和支持的挑战,帮助孩子不断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和品味。
11.总结:让阅读告别焦虑,回归孩子的兴趣,回归大量日常阅读的积累和准备,回归优秀文本本身,回到孩子的生命经历和感受、记忆,不被外在目标捆绑束缚,从孩子出发、尊重孩子,让孩子在优秀文本的感召中,在积极的思考表达中,自然而然成长达到目标,这是儿童正向阅读追求的。
二、学习心得
这节课的学习触动最大的一段话是:“阅读对儿童来说,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孩子要和文本发生“化学反应”。不和孩子的生命发生连接,没有触动孩子的生命深处,都是理性的分析认知,这样的阅读效果短暂,甚至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我买回来很多“推荐书目”,但我发现,让孩子读起来爱不释手还是他自己选择的书籍。关于阅读指导,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