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年春季开学到现在的这半个多学期,我的数学课堂都有麻吉星魔法课堂的陪伴。在迷茫、痛苦、膈应之后,我似乎已经开始逐步地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方式上的改变;愈发清晰地能理解“把讲授变活动”、“教师要放下执念”、“越参与越进步”的道理;平时的备课也更有方向,虽然推翻过去教学设计,重新去思考新活动的过程依旧是很辛苦的。
【谈谈我的课堂小动作】
最近我爱上了这个课堂动作——给出问题,独立思考,同桌间左边向右边说(30秒),右边向左边说(30秒),汇报展示。
我觉得它像极了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自创的一门武功——左右互博。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分别行事,相互比拼,却又能合力打击。课堂上的左右交流或许就是我教学上的“左右互搏”吧。
这个动作让我着迷的地方是它让所有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时间。在每个30秒里,一人只能说,一人只能听。可能稍显强制的要求,让属于每个人的30秒变得不可剥夺。同时,同桌的两个人彼此亲切、熟悉,互相表达时的戒备感也大大降低,他们会更容易、也更愿意地开口。
当然,同桌间的交流也是一种最简单的小组合作,也是一种同侪教学。教师给出问题,当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那一刻他们一定是渴望交流、渴望表达、渴望输出的。过去我总是直接询问、举手、请人,课堂能做到非常热闹,但细细想想他们都说吗?其实并没有。总是某些学霸喊得又快又大声。
而左右间的交流,则造就了一种最为快速、最为直接地实现个人想法传递的渠道。程度较好的小朋友能借此自信、自由地表述,他们要整理想法,把思路说完整、说清楚,同时也在听问题、找问题,给予帮助。程度较弱的小朋友能借此倾听、学习,有了别人的示范,后续在全班面前的表达也更加自然。同桌两人左右互助,左右采获。
【课堂小动作的使用】
“左右互博”的小动作,我把它当作是一种每个人能公平表达机会、把它当作是学生交流汇报前的小预演、更把它当作是学生在课上难得的互助学习可能。所以不论是新授课,还是讲评课,只要有练习,只要我希望学生能把想法说出来,而且能说得更好,我就会用上这个小动作。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拆解,或者是能够一题多解,我还会做一些小变化。让左边的做A类方法、右边的做B类方法,交叉,互相说也互相教,合作共赢。比如22年5月11日的《总复习——数的运算2》一课中,我在上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是这样做的:
“教师引导,分析题意,拆分问题(A.买薄本够吗?20.6×2+39.6+13.7⚪100,估大解决;B.买厚本够吗?20.6×2+39.6+23.8⚪100,估小解决) →1分30秒,分类完成(左A右B) →30秒,左边向右边说明解法 →30秒,左右交换 →挑同桌,两人交叉汇报”
又比如22年4月22日的《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一课中,我完成课堂巩固练习,强化应用时是这样做的:
“出示问题,提出要求(A.用方程解决;B.列算式解决) →2分钟,分类完成(左A右B) →30秒,左边向右边说明解法 →30秒,左右交换 →挑同桌,两人交叉汇报”
【左右交流之后能做什么】
在课堂上,我确确实实看到了学生讨论交流的模样。利用同桌这种交流对象能消除学生表达上的芥蒂与恐惧,利用计时来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而交流之后则需要相应的方法做检测,以了解讨论情况。
那能做什么呢?看情况会有不同的做法,最为简单的就是随机挑人,直接说自己的想法,有了前期的互学与预交流,他们说得会更自信也更清晰;也可也做交叉汇报,提升汇报难度,凸显小组合作的成效;也可也对讨论不同结果进行适当提取,再进行投票的选择。比如22年5月17日的《总复习——式与方程2》一课中,我在讲评前一晚的作业练习时是这样做的:
“30秒,再看题,做准备 →30秒,左边向右边说明列式想法 →30秒,左右交换 →收集答案,反馈器选择 →选项挑人,说明理由”
我真的越来越喜欢同桌间进行的小动作了,可能是因为我自己还驾驭不了更多人的小组活动,所以退而求其次。我希望用左右交流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生生之间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重拾课堂上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