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愧是教育经典著作。虽然已经是十年的老教师了,但阅读的教育类书籍并不多,现在才开始阅读,希望不算太晚。
其中有一篇《关于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读完后很有共鸣。
不将学校里的情绪带回家。如果儿童从幼年就看到学校给父母带来的只是种种不快,他们就会逐渐产生对教育工作的反感,还会逐渐变成口是心非,夸夸其谈的人。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作为教师,其实就是一名情绪工作者。在学校需要面对那么多顽皮的学生,难免会生气。我觉得只要工作日,我就没有一天是从早到晚都能保持愉快心情的。然而如果把生气的情绪带回家,自己没有得到放松,自己的家人也遭了殃。这一点上我就做的不够好,白天有心情不好的事情,回家会对孩子发脾气,儿子就经常抱怨“妈妈总是爱生气!”因此,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将负面情绪通过合理的渠道发泄掉,回到家就要开开心心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首先要从觉察情绪开始,然后有意识地去调整。
不要忘记,你们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来说,既不是老师,也不是班主任,而首先是父母。不要把家庭变成小型学校,尽可能别把学校的气氛带到家里去,这不过是为了让你们和孩子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
教师如何和子女相处?这大概是每个教师都会面临的难题。因为职业的特殊,作为教师,我们在家里也时不时会拿起“管人”这个武器发号施令,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学生,对孩子有成绩学业上的要求,却忘记了,首先我们是父母,其次才是教师。在这一点上,我亲眼目睹很多同事在辅导自家孩子做作业上遇到的困难,包括我自己。今天刚好看到一个视频也是关于如何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视频中的专家建议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的叔叔阿姨,因为叔叔阿姨对待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客客气气的,绝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事情而责骂孩子,反而会有很多的安慰。之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会生气是因为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而教师父母恐怕更会因为别人的目光而对自己的子女有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子女的压力一向是很大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把家庭变成小型学校也是希望当父母的教师能和子女有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而不要把学校里的身份带到家中,或者对孩子有过高的学业期待,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成长。
作为教师的父母如何处理好和自己子女的关系,这绝非易事。虽然有研究调查显示,教师子女的学业成绩在所有孩子中名列前茅,但是心理压力也是最大的。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兴趣中学习,出于内驱力学习而不是因为父母的压力而学,这或许可以成为作为父母的教师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让子女感到你们的劳动和你们对别人命运的热心关怀是高尚的。在我看来,让孩子发自内心去欣赏他们的父母,将父母视为榜样,而不是天天逼迫他们学习的家庭教师,或许这就要求我们先去做好自己,再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最后我们才是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