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以至唐代,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分分合合,百姓身受战乱之苦。然而,这一时代也正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剧烈激荡之时,冲击所及,又留下了许多个人可以发挥才智的空间。凡此因素,表现于古代文化的发展,文学、艺术及音乐等均是成绩卓然。
在文学方面,东汉至唐代,五言七言的律诗与绝句,从出现以至成熟,形成中国传统诗体的主流。即使宋代诗人颇有可观的成就,终究未能超过唐诗的水平。
在东汉以前,中国的韵文,北有《诗经》,南有《楚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内容包括礼仪用的歌诗及来自民间的国风。在孔子的时代,诗三百首已经定型,成为上层社会知识分子的文学教材;古代经典几乎未再见过个人发抒感想的诗创作。《楚辞》中,有宗教祭仪的歌诗(例如《九歌》),也有发抒个人感想的创作(例如屈原的《离骚》),然而屈原以后的楚辞作家(例如宋玉)则步武前人,而且数量也不多。
《诗经》以四字句为主;《楚辞》诗句,长短不一,又常夹衬感叹之声(兮、些等)。南北两个传统,均未有五言七言的诗体。汉代乐府,则多五言七言。
这一形式,在东汉末期渐为文人学士采用以创作诗句,发抒情感。建安诗人,佳作不少,内容动人处大多是对于人生的感叹。自此以下,两晋南北朝的诗风,又渐渐扩大其内容,抒怀咏志,以至讨论玄学哲理,其中自以谢灵运、陶潜、庾信、鲍照等人的著作,最为后世传诵。
汉代绘画,见于今日者,不外楚国帛画及各处汉墓的画像砖与画像石。现存最早的传世艺术名作仿本,是顾恺之的《女史箴》。以这一件人物画的衣裾与唐代的“吴带”、“曹衣”的画风相比,显然灵动飘逸颇有不及之处。
在表演艺术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更为可观。东汉晚期以来戎胡内侵,佛教信仰又迅速扩散,中亚以至丝道东端的外族歌舞传入中国,不仅乐器多为外来,乐曲舞姿也大量为中国接受。北朝音乐大致为天竺、龟兹、西凉三部,唐代雅乐十部,分别来自印度、西域、中亚、南方(骠国与南诏)及朝鲜,中国自己的音乐只居其一!这些外来的影响,十分深厚,基本上已取代了中国固有编钟编磬及箫鼓琴瑟的旧传统。外来乐舞,既见于宫廷,也见于民间,大致上打破了过去上下雅俗的界限。
综合言之,两晋到隋唐的几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不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艺术乐舞方面,都经历了巨大深远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及社会结构的改变,丰富了文化活动的内容,也扩大了参与文化活动人群的社会基础。这一时代的文化风貌,已与秦汉古典时代大不相同,却开启了宋明近世中国文化的传统。
摘录来自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许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