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魄凤凰不如鸡”——这是我读完《古文观止》之《周郑交质》后最深切的感受。
当初,郑武公、庄公先后以诸侯的身份在周王朝做卿士,兼掌王室的实权。周平王担心郑庄公专权 ,打算分一部分权给他比较信任的西虢公,于是郑庄公抱怨周平王,周平王只好若无其事地说:“没有这回事。”因此,周王朝和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朝做人质。
平王去世后,王室想把政权全部交给西虢公。四月,郑国大夫祭仲领兵强收了周王室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周王室的禾苗。从此,周王朝和郑国相互猜疑。
唉!遥想西周末年,周平王的老爹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以“烽火戏诸侯”这种骚操作,早已将天子威信消耗殆尽。至平王东迁,周天子形同一块橡皮图章,诸侯们自然是“合则利用,不合则弃”。周平王身为天下共主,竟连内部工作调整都需看郑庄公的脸色,像小媳妇一样否认,最终沦落到与郑庄公交换人质的屈辱地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矣!
由此可见,权威的建立依赖于长期的诚信与庄重的言行。周王室由盛转衰的历程,正是一部权威如何因管理层的失信与轻率而逐步崩塌的教科书。 这段历史警示后人:上位者若不谨言慎行,维护制度的尊严,终将被反噬,成为他人手中的提线木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