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痛苦中,有几种心理屡见不鲜:
- 在意他人的眼光
- 无法衷心祝福他人的成功
- 自我嫌恶
案例1:为什么认为没有能力改变
书中第一个案例讲述一位“御宅族”朋友的股市。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踏出房间就会手脚发抖。因此无法工作、无法与社会接触、无法正常且独立地生活下去。
错误的想法:他父母教育失当,他曾今在社会上受到伤害。
解答:如果所有人的“现在”都由“过去”所决定,那岂不是很奇怪?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而是因为不想到外面去,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他的不安、恐惧是真实的,但这些症状是为了达到“不出去”的目的产生的。
心理创伤理论常常说: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安慰道错误不在你。
阿德勒心理学坚决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
虽然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人遇到曾今没遇到过的巨大挫折时,哪怕当时挺过去,事后出现恐惧、逃避等心态也是情有可原的。本书很多绝对化的描述不一定是真理,但它的核心是好的 —— 无论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能找到勇气、追寻幸福。这就是“勇气心理学”。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回到案例,如果朋友认为“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这说明他潜意识里有促进他那样认为的“目的”。这种逻辑能用于解释奥卡姆剃刀,越想坏事,坏事越来。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如果假定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原因论就站不住脚,目的论就水到渠成。
案例2:为什么会非理智地发泄负面情绪
书中第二个案例描述从咖啡厅的一件小事入手探讨健康的人际关系。
当服务员不小心将咖啡泼洒在“我”身上,而我因为他毁掉了自己最喜爱的名贵衣服而大发雷霆。
解答:即使“我”不大声呵斥而是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道歉,并为“我”擦干净衣服。然而,“我”常常会觉得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我”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我”以为愤怒是一种突发的情绪,但其实它是我们通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一种非理智地条件依赖。
设想一下,我们正在对服务员大发脾气,我们的领导走进咖啡厅。我们会继续用恶劣的态度对待领导吗?不会。换一个例子,当一位母亲在大声训斥自己的孩子时,她突然接到领导(或同事)的电话。她是不是能立马从愤怒的情绪切换至礼貌的状态,得体地讲电话?在讲完电话以后,她是不是又能立马切换回愤怒的情绪大声斥责自己的孩子?
这些例子都为了证明一件事 —— “人可以不受感情支配”。看似是负面情绪非理智地喷发,实际上是我们的大脑懒得去选择更理智(也更难)的处理方式。从“人可以不受感情支配”进而大胆推论 —— “人可以不受过去支配”。
除了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也要学会正确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仅仅会扮演顾客(“我”)的角色,还会扮演服务员的角色。甚至于,扮演后者的情况可能更多。
面对他人的愤怒,我要也要能意识到:别人辱我,必定有他的利己成分,是他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我屈服。我不要落入圈套,我要先思考他隐藏的“目的”,而不是立刻屈服、或者针尖对麦芒。
为什么不要用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去对抗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是一种权力之争。落败方可不会甘心失败,他会进入“复仇”阶段。例如,孩子报复父母,用逃学、割腕、离家出走等行为报复父母。
小结
上述两个案例看似关联不大,但它们的核心是明确的 —— 我们一定能牢牢掌控自己的生活。看似不能改变的东西都是我们主动选择的。从来不存在什么“身不由己”。鼓起勇气,我们一起把这本书读下去,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