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年)
韓申不害卒。〔卒,子恤翻。〕
【白話】
韓國(首府新鄭【河南省新鄭縣】)宰相申不害逝世。
顯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宋太丘社亡。〔班志,沛郡有太丘縣。又志曰:宋太丘社亡,周鼎淪沒于泗水中。爾雅:右陵太丘。釋云:謂丘之西有大阜者為太丘。宋太丘社亡,蓋依丘作社,于時亡去,咎證也。〕
【白話】
宋國(首府睢陽【河南省商丘縣】)設立在太丘(河南省永城縣西北)的宋國地神祭壇崩塌。
鄒人孟軻見魏惠王,〔鄒,春秋之邾國也。班志,鄒縣屬魯國。宋白曰:淄州鄒平縣,漢舊縣。〕王曰:叟,〔叟者,尊老之稱。稱,尺證翻。〕不遠千里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不遠千里,言不以千里為遠也。〕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後,戶豆翻。〕王曰:善。〔通鑒於此段前後書王,因孟子之文也。中間敘孟子答魏王之言,獨改王曰君,不與魏之稱王也。〕
【白話】
鄒國(首府鄒邑【山東省鄒縣東南】)人孟軻,晉見魏國(首府大梁【河南省開封市】)國君(三任)魏罃。魏罃問說:「老先生,你不嫌遙遠,跋涉千里而來,有什麼有利於我們國家的建議?」孟軻說:「你為什麼總是把利掛在嘴上?我所追求的,只有仁義。你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國家?官員們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家族?平民們說:有什麼利於我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鬥爭,國家就發生危險。而追求仁義則不然,從來沒有充滿愛心的人會忘掉他的親人,也從來沒有充滿道義精神的人會把他的君主放到腦後。」魏罃回答:「你說得對。」
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樂,音洛。〕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易乾卦文言。〕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易大傳之辭。〕此皆利之大者也。
【白話】
當初,孟軻是孔伋的學生,曾經提出問題說:教育民眾,第一件要先做的事是什麼?孔伋說:「先訓練民眾追求利益。」孟軻說:「高貴人士教育民眾,應教育民眾仁義,你為什麼會有這種主張?」孔伋說:「仁義是最高最大的利益。官員沒有愛心,人民便無法過平安日子,人民沒有道義,則大家崇尚詐騙,就成了最大的『不利』。《易經》說:『利益,是仁義的最後目標。』(利者,義之和也。)又說:『追求利益,才可以使生活安定,培養更高的品德。』(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正是最大的利益。」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章:十二行本無為字;乙十一行本同。】利,不仁者不知也。〔夫,音扶。〕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
【白話】
司馬光曰
孔伋、孟軻的話,看似相反,其實相成。只有仁義的人知道仁義是最高利益,不仁不義的人卻不知道。孟軻對魏罃率直的褒揚仁義,而貶謫利益,對像不同而已。
司馬光認為孔伋的說法跟孟軻的說法,是一樣的,我們不以為然。孔伋認為最高的利益,就是最高的仁義,二者渾然一體。元首追求國家的利益,他就是一個仁義的君王,追求國家利益如果不是仁義的君王,難道是殘暴的君王?孟軻大刀一揮,劈成兩半,一半是「利益」,一半是「仁義」,使二者互相排斥、尖銳對立。什麼叫「仁義」?又什麼叫「利益」?修橋築路是仁義還是利益?發展商業是仁義還是利益?從孟軻跟孔伋的對話上,可看出孟軻並沒有被說服,反而一直堅持。孔伋雖然是老師,卻沒有學生吃香,孟軻的思想——強調「義利」之辨以及簡單粗糙的二分法思考模式,影響中國知識分子至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