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朗读的第1条策略,或者说根本策略,应该是教师自身的示范。有些老师对示范朗读有误解,认为自己的嗓音不好,没有播音员的天赋,根本没有办法示范,其实示范并不是像播音员一样,读得非常好。应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待示范,示范的标准是课标中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既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语文老师的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如何示范呢?首先语文老师要背好朗读批注。很多的语文老师都重视文本细读,备课时往往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对教材文本的研读方面。忽视了对朗读本身的细读。对文本的朗读应该像对文本的细读一样,也需要深入体察。需要写出自己的朗读心得和感悟。
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诗描写词人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朴素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朗读批注,当然首先要去读,不光感性的去读,还有沉淀一些理性的东西,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批注。比如这首词的词牌:长相思,其实这三个字的读法是最为紧要的。因为整首词的基调和气韵是由这三个字开始的,并且最后又由这三个字来总结。第一个长字既有绵绵不绝之意,更有声声入骨的味道。读的时候要低沉一些,委婉一些,绵长一些。相思二字,落点应当是在思字上。相应该读的长一下,往上扬。思可以读得短一些,往下抑,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音有尽而韵无穷,声音断了而气还在,声已经走了,但是那个思念的感觉还在。所以这个词牌名读好了,那么整首词的情调,意境,整个大局也就已经出来了。长---相--思。整首词它的意境是非常的壮观、寂寥、又有点凄婉。所以山一程,水一程。应该读的低沉切实。山一程,要扬上去,水一程要下来。两句之间不能换气,这个叫声断气不断,要营造一种行行复行行的回环复沓的意味。读的时候要保持一种慢的平的调子。在听觉上产生一种渐行渐远,关山万重的气象。进而感觉到天涯行役,非常的枯燥、苍凉。身向榆关那畔行,身要重读,整首词上片写了一个身字,下片写了一个心字。上片,身向榆关那畔行和下片聒碎乡心梦不成,遥相呼应,突出身在旅程,身不由己的感喟。榆关之后要稍稍停一下。身向榆关那-畔-行--。那畔行这三个字要拖着读,气要缓,要读出一种绵密来。为了渲染一种征途遥远,天地苍茫的意境。而这种意象到了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就要收一下。这5个字要虚读,声气不可太实,不然就无法生成夜深沉,人无眠的惆怅。千-帐-灯-拖音。给人一种环顾四周,眺望远方的形象。这样的景象是辽阔的,是壮观的。还有一面就是梦断关山,孤独凄凄。这个千字跟诗人的孑然一身相对叹的,用千丈灯来反衬自己孑然一身,更加寄托作者寂寥的心境。
下片书思乡之情。情思凄婉缠绵又不失沉郁蕴藉。风一更,雪一更,声气要强一点,实一点。风雪两个字要重读,能显示出风雪肆虐,聒噪刺耳的风味。一更一更要连续。要读得缓慢气长。有一种风雪交加,长夜不绝之感。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整首词诵读的高潮。朗读其实有一个技巧,就是要确定两个点:第1个点,情绪和声音的最低点。第二个点,情绪和声音的最高点。然后,所有的声音是在这两个点的区间里面上下浮动。这首词最高点就在聒碎乡心梦不成。乡心应该是整首词的制高点。聒碎乡心,读的时候语速渐快,语调渐强,到心字戛然而止,表现一种烦躁困顿的心情。梦--不--成--,拖音也可以用上颤音,以突出诗人乡心不成,乡梦难圆的困苦。无此声三个字,可以用平缓的音调来读。无字拉长,声字挫读。要读的意柔声绵,回响不绝,回味无穷的感觉。这就是备朗读。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就不是朗读上的过来人。只有教师当好朗读上的过来人,才可以在孩子们面前说:“想读好吗?那就跟老师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