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饽饽
大枣饽饽是胶东地区过年不可或缺的食品。
过年的时候家里供养的,都要准备十个大枣饽饽,过年那天摆在供桌上,初二送完神再撤下来,摆的时候摆成两摞,一摞五个,下面放三个,上面放两个,大枣饽饽是正月的主要食物。
大枣饽饽制作工序繁琐。
先用酵母发面,做大枣饽饽的面要硬,面硬蒸出来直立不变形,软了容易变形,面醒发好了,开始揉搓排气,然后揪成大小均匀的剂子(讲究的用称称一下),再揉成光滑的面团,揉好后开始做(小的时候跟着大人揉面,但成型的时候都是母亲和奶奶做),先把面揉成圆形,再整成柱形,在最上面压上细线,宽度1厘米多点,再用两个小指头对在一起,慢慢挑出一个鼻,插上准备好的大枣(大的枣剪开放,小的直接放),以这个为中心,沿十字方向在四周再做四个,一个大枣饽饽的坯就做好了,做好的大枣饽饽再次醒发,醒发后拿到手里掂一下轻了就醒发好了,上锅蒸四十分钟停火后捂七八分钟就可以出锅了(上供的大枣饽饽个头大,一般在一斤左右),热的时候盖上红戳,大枣饽饽就做好了。
小的时候家里不仅做大枣饽饽,还有桃饽饽,长岁,圣宠,猪头,鱼,花卷…一般一天做不完要做两天。
现在条件好了,大部分人都定制。
由于家里供暖,大枣饽饽保存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包装袋容易开裂,有包装袋容易长霉点。
今年先准备了一套,放在楼梯间,结果长霉点。
腊月二十七,朋友又给了一套,过年婆婆放在供桌上,初一看着还挺好,初二撤下来就长霉点了,最上面一个撤了包装袋,初一就开裂了,没撤包装袋的初二开始长霉点,这么多饽饽只能冰冻起来慢慢吃。
初五朋友又给了二十个大枣饽饽,孩子带走两个,给了表哥六个,母亲两个,剩下的吃两个星期没问题。
孩子把带去国外的大枣饽饽分给舍友,舍友说太好吃了,不仅有嚼头还有面香,孩子说细细的品还有甜味。
大枣饽饽作为一种传统面食,不仅在味道上令人垂涎,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希望。
不管走多远,最难忘的是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