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通过裕泰茶馆发生的三幕故事,给我们展现了各个社会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封建社会子承父业、光宗耀祖是赋予子女的责任和期望。对于家族传承来说是基业的延续,但对于个人来说或许是一个悲哀。
一方面是社会的禁锢和约束,封建统治者不希望平民百姓有那么多想法以维持稳定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是普通百姓认知范围的局限,战略思维的懒惰。祖祖辈辈生存模式的延续,没有任何质疑的子承父业。
01 不假思索的子承父业
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子承父业经营着父辈留下来的生意,凭借父亲的人脉资源以及清末老北京人的生活习惯,茶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社会的三教九流汇聚于此,可谓生意兴隆。
随着封建旧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生活习惯悄然地发生着改变,民初茶馆的生意已经开始凋零,作为茶馆的掌舵人王利发不但没有发觉,还在寄希望于改良继续维持经营。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民生凋敝百姓已经吃不上饭,没有闲工夫喝茶聊天了。就像伙计李三说的,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到此王利发还没有受到启发,仍然继续改良着他的茶馆生意,直到被宪兵及特务等各路人马给逼入绝境,也不曾怀疑过自己的这个行当已经不合时宜。
当然这源于王利发的认知局限性,王利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可见是陷入思维困境,也不曾对人生有过思考。
不过意识上再怎么冥顽不灵,好在王利发祖上积善从德从未想过去害人,他只是单纯地想过好普通老百姓的小日子,只是一个循规蹈矩听话的乖孩子。
再看看这些人小宋恩子小吴祥子世袭了父辈宋恩子吴祥子的职业特务,小二德子承袭父业做打手,小唐铁嘴、小刘麻子等继承父业继续作妖害人……
如果说王利发没有思考过人生的意义,那这些做丧尽天良坏事的人,更未对子承父业的有过怀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父母是怎么与这个社会相处的,言传身教子女就怎么生活。如果家长不是引导孩子成长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听话,那么他们只会子承父业的再次复制一遍父辈的人生而已。
可见,“听话”、“乖”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伤害。
02 为自己谋生路
当命运的交接棒交到你手里时,你能为自己做主,为自己负起责任吗?
不能自主的人生绝望,没有比康顺子对此更深有体会了。
康顺子在十几岁的时候,被自己的父亲卖给了庞太监为妻,前半生命不由己,当庞太监死了,从此再没有人可以摆布她的人生了。当她可以自己做主的时候,从未体会过人生的畅快淋漓,又怎会放过呢?
康顺子和康大力回到了被亲人卖掉的地方裕泰茶馆,托王利发帮忙寻找点事做,王利发这个乖孩子首先想到的,让康顺子回乡下去依靠卖掉她前半生的父亲,康顺子深知以前靠不住以后也靠不得,宁可靠自己也不能再失去自由了,后来被王利发的妻子王淑芬看上,将她留在了茶馆。康顺子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养子康大力。
康大力也耳濡目染,承诺只要掌柜的不打我,我会帮助妈妈干活,从小就知道生活要自谋出路。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
03 为劳动人民寻找希望
迈出习惯的生活圈有多难,必须是有意识有行动,还得有坚定的信念。康大力是茶馆里唯一破圈的人。
长大后的康大力没有继续做店伙计,剧中虽然没有明说康大力做了什么工作,但从这些人神神秘秘的交谈中可以推断出,康大力是当时社会中有理想的革命者之一,一个对抗军阀、封建势力、帝国主义运动的参与者。
或许幼时给妈妈康顺子帮工时,看到了王利发、康顺子这样的顺民被逼到生存的边缘,依然没有活路。他或许思考过怎样才能救百姓于水火这样深刻的问题。
如果说康顺子是为自己的人生而拼搏,那康大力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他要为这样的无产阶级人民谋出路。
他唯有通过行动,才能让无意识的普通劳动大众觉醒,忍让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反抗。
他是这里唯一活明白了的人,当然离不开康顺子对康大力人生探索的引导,从康顺子的个人觉醒开始,到康大力为无产阶级觉醒是一次质的飞跃。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让他子承父业,更不是教育让他听话。而是给孩子留有对人生思考的空间。
比如谷爱凌的妈妈带女儿滑雪,不是逼着孩子去滑雪,而是妈妈自己爱滑雪,谷爱凌受妈妈影响爱上了滑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教育,是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