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Charlotte Mary Yonge
第二十三章 爱德华五世 公元1483
爱德华四世留下了几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威尔士王子爱德华,14岁,约克公爵理查德,11岁。爱德华住在勒德罗城堡(Ludlow Castle),历代威尔士王子一向在这里养大,和他住在一起的有他妈妈的弟弟里弗斯勋爵(Lord Rivers),还有他的同母异父哥哥理查德格雷(Richard Grey)以及其他一些绅士。
父王驾崩的消息传来,这些人着手送他去伦敦加冕登基。
但是,与此同时,格洛斯特公爵和其他几个贵族,尤其是白金汉公爵(Duke of Buckingham),一致认为他们再也受不了让王后和他的兄弟们继续像在爱德华时代那样大权独揽。在国王长大成人之前,先王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是代理国事的正当人选,而他们很快就会结束伍德维尔家族(Woodville)的统治。漫长的战争让大家都变得很残忍,无视法律。格洛斯特公爵和白金汉公爵去接国王,把他从舅舅和同母异父的哥哥那儿接走,然后把这二人驱逐到庞蒂弗拉克特城堡(Pontefract Castle),没过多久,他们就在那儿被砍了头——这样一件事情竟没有引起太多异议。
黑斯廷斯勋爵(Lord Hastings)也是先王的朋友,当他和其他领主坐在伦敦塔的议会桌前时,理查德进来了,他向大家展示他那瘦弱、萎缩的胳膊,声称是黑斯廷斯勋爵给他下了咒,让他的胳膊变成了这样。其他领主开始说,“如果”他的确这么做了,那真是很糟糕。可是理查德不愿意听什么“如果”,他说,要是黑斯廷不掉脑袋,他就不吃饭。于是,他这残酷的要求得逞了。
王后看出这是故意害人,于是带着另外几个孩子来到以前的避难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当她的儿子爱德华庄严地骑着马进了伦敦城,然后被人带进伦敦塔时,她都没有离开那个避难所——伦敦塔在当时既是宫殿,又是监狱。
格洛斯特公爵和议会说,像这样假装害怕是非常愚蠢的,小约克公爵应该和哥哥在一起,他们派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去请她交出小孩。大主教发现王后凄凉地坐在那儿,满头长长的金发披散在身上,孩子们围在她身边;他先是和气地和她说话,试图说服她相信他的话——他自己确实相信这些话:说到格洛斯特会对他的小侄子不利,那完全是王后愚蠢的害怕和幻想;两兄弟应该一起由他看管。
伊丽莎白哭了起来,说两个孩子最好分开,因为他们在一起总吵架,她是不会交出小理查德的。事实上,她猜他们的叔叔想除掉他们,自己登基;她知道,只要她留住理查德,爱德华就会安全,因为毁一个留一个的话,做叔叔的是当不上国王的。莫顿大主教(Archbishop Morton)是个非常善良、和气的人,他相信理查德的甜言蜜语,认为王后的话都是女人的胡言乱语,他告诉她,如果她不放儿子走,她的儿子就会被强行带走。如果她确实是一个明智、勇敢的女人的话,她应该前往伦敦塔,以王后和母亲的身份和儿子呆在一起,亲自照看孩子们。可是,她一向是一个愚蠢、自私的女人,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她让大主教把孩子带走了,她没有看住自己的孩子,只是坐在避难所里哭啊哭啊。
接下来的事情是这样的:格洛斯特公爵授意一个名叫肖博士(Dr. Shaw)的人在户外向伦敦城里的人民鼓吹,说国王爱德华四世是一个很坏的人,而且从来没有和格雷夫人正式结婚,所以,格雷夫人根本不是王后,她的孩子没有权利登基。伦敦人喜欢格洛斯特,憎恶伍德维尔和她们的一切,在经过多次这样的鼓吹后,许多人开始愿意让那个成年人做他们的国王,而不是那个孩子,于是,白金汉公爵带领一个代表团请求理查德取代侄子接受王冠。他听了这个请求,好像听见了一个新鲜事儿似的,不过,当然了,他接过了王冠,派人去接她的妻子安妮·内维尔(Anne Nevil)和她的儿子,然后很快就加冕成为英格兰理查德三世国王。
至于那两个孩子,人们再也没有看到他们从伦敦塔里出来。他们被送到里面的监牢里,没有人知道他们在那儿的遭遇;不过,对于他们被谋杀一事,倒也不用过多怀疑。多年以后,有两个人承认,他们受人支使,趁孩子睡着的时候用枕头闷死这两个孩子;他们加油添醋,种种情节让人感到难以置信,不过,很有可能事实就是这样。整整200年以后,在一栋叫做白塔(White Tower)的房子里,在楼梯下发现了一个箱子,里面装着一些骨头,有证据证明,这是两个男孩子的骨头,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一岁;这些骨头被装进一个大理石骨灰盒,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众多的国王坟墓之间。不过,即使到了现在,有一些人还是怀疑爱德华五世和约克的理查德是否是被谋杀的,或者,理查德是否是一个为了称王而回到英格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