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讲到我们解决问题要经过三个步骤: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寻找解决方案。所以第一步是界定问题。
问题就是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距,看起来貌似很简单的框架,也非常好理解,但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却会发现非常不简单。例如你做一件事情,首先你要找到理想态,就是找方向找目标,但是方向非常多,应该找哪个方向呢?是不是突然觉得又不简单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回归初心去思考,我们到底在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思考呢,有两个方式:5W提问和360°审问法
5WHY提问法
这个方法最初是由丰田公司的丰田佐吉提出的,是用来追问问题本质的一种方式。
经典案例
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通过运用5WHY法来找到工厂设备停机的根本原因。
有一次,他在生产线上发现机器总是停转,虽然修过多次,但仍不见好转。于是他询问工人机器停机的原因。
问: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问: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答: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润滑泵上加装滤网。
我之前一篇提到过一个场景,我们在思考一个事情的目标时,需要先定性的看,追问这个事情上一层次的目标。例如「一个销售要快速上单」,这时候需要思考:
为什么要快速上单——因为需要拉倒更多的供给
为什么要拉倒更多的供给——因为希望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为什么希望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因为希望提升用户体验
为什么希望提升用户体验——因为希望提升用户价值(多)
为什么希望提升用户价值——因为希望用户购买更多,提升LTV
为什么希望提升LTV——因为公司要赚钱
然后你会发现在每一层的追问下,其实都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而下一层的事情也不是唯一可以达到目标的。例如要快速上单,是为了拉更多供给。而拉更多供给,可以拆解为人 X 单位时间拉供给的数量 X 拉供给的时间,所以可以招更多的人,可以增加单位时间拉供给的数量,也可以增加拉供给的时间三种类型的解决方式。
这种方式看起来看简单,多问几个问题就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假设就是每一次提问的回答,都是真正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很容易偏离方向,例如下面这种,永远不会有答案
为什么迟到?——因为路上出车祸了
为什么会出车祸?——因为路上下雨
为什么路上下雨就会出车祸?——因为我是新手
为什么新手就会出车祸?——因为我技术不过关
为什么你技术不过关?——因为教练水平差
为什么教练水平差?——因为驾校太烂
...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答案就是「简单归因」,回答不是真正的答案,导致方向偏离,挖的越深,方向越远。所以我们用的时候要充分思考答案之间的因果。
360°审问法
360°提问法是智识营中L先生总结出来的,是用在对方提出抽象感性问题的时候,可以将抽象的感知,拆解为具象的问题。例如一个PM被老板说你的产品方案写的太简单,那么可以拆解为:
Why:为什么觉得太简单,哪里太简单(背景、目标、方案)
Result:如果写复杂一点有什么好处(开发看得懂?)
Good:哪些产品方案写的是不简单的(正面案例)
Bad:哪些产品方案也是太简单的(负面案例)
这样可以将一个抽象的问题写成为一个具象的问题,然后引导对方来回答你的问题。这个在工作场景中非常实用,避免老板一句话导致你摸不到头脑,吭哧吭哧搞半天,发现根本没理解老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