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从哪来?」
「到哪去?」
这貌似是一个门口保安经常会提到的三个简单问题,但也是人类终极灵魂拷问的三个问题,对个人意义的终极思考,思考清楚这三个问题,人生就想清楚了。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烦恼和问题,我有个朋友,基本每年都会定下一个目标:今年要坚持跑步,因为觉得跑步能够让减肥也能保持健康,但每年都坚持不了一个星期,下一年再来一遍。他今年问我,如何坚持跑步,他自己总结式自己的意志力太差了。但问题真的是意志力太差了吗,其实不是,而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把问题简单的理解为意志力问题其实是一个逃避。
很多问题的真正原因,是没有界定好问题,而且大部分人其实都不知道如何界定问题,这里很多人都会不服,我自己还不知道问题么?但我们面临和需要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自己感性认知的心目中那个问题。
那么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问题」?
金字塔原理和麦肯锡给出的定义:问题的本质是现状与理想状态之前的落差。
由于现状与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中间的落差,导致产生了问题。比如「你想减肥」,问题的本质是你希望达到的苗条状态,与目前不满意的身材之间的落差。「企业希望提升利润」,问题本质是企业目前盈利现状,与希望达到盈利状况之间的差距。
从这个落差的角度来分,常见的问题又可以分为:恢复原状型,维持现状型,追求理想型。
恢复原状型:我车之前好的,现在车坏了,希望修好车
防范风险型:我要保持身材苗条,因此健身、控制饮食来保持身材
追求理想型:我们公司今年市场份额是第二名,今年要冲刺第一名
这三类问题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发现,恢复原状型好像是最好解决,例如「吃多了导致肥胖,我少吃一点」、「车胎坏了,我修车」。但如果出现不可逆的损坏,是没法恢复原状的。例如癌症晚期,车被烧掉了或者失去生命。这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风险」。要解决这些不可逆的损坏,我们只能提前预防,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例如「车辆定期检修」「人增强锻炼」「定期体检」,这类问题就变成了防范风险型问题了。
而朋友希望能够坚持跑步的例子就是追求理想型的问题,从现状追求更好的状态,即
现状R1:跑步只能跑几天
理想状态R2:坚持每天跑步
明确这个之后,不能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但至少找到了方向。而接着会产生2个新困惑
为什么我坚持不下来?
如何做到每天坚持跑步?
围绕前面问题达到理想态的解决方案就会有很多种,例如
1.通过读书学习科学的跑步方法,了解跑步的反馈机制,如何设定合理的计划
2. 找经常坚持跑步的人请教,了解别人如何准备跑步,遇到不想跑步的时候怎么办
3. 加入跑步兴趣小组,拉上一群人一起跑
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而从现在状态(R1)到我们要去的理想状态(R2)的过程中,从方向到落地执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问题,总结出来就是如下的框架
1. 是否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我跑步坚持不下来
2. 问题在哪里?-是我意志力不够?还是方法不对?
3. 为什么存在(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为什么会坚持不下来?
4. 我们能做什么?-学习-请教-加小组
5. 我们应该做什么?-那个方案最好
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界定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就是之前提到过的WYH框架:What(问题是什么),Why(为什么会存在),How(如何做到)
沿着WYH框架进行拆解,可以得出5W1H的模型,而将其中每个要素拆出来,可以形成很多不同的组合,常见的7种组合方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