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现代人的春节,都“藏”在手机里!

“春节”这个年就算过完了,不知道大家的年夜饭吃得怎么样,是不是还如小时候一样喜庆丰盛。

春节对国人代表着最深刻的记忆,除了丰盛的年夜饭、大大的红包,便是对家人团圆的翘首以盼。

可是现在很多人都有种感觉,春节越来越没曾经的“味道”,与平时并没有多少不同,甚至有人觉得还不如平时,因为平时不会“尴尬”。

尴尬的春节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一名家住浙江的女子,过年家庭聚会来了3个同龄表哥,见面打完招呼后三人便坐在沙发,互相隔了有两米远,人人都在低着头玩手机。

该女子表示3个表哥平时互动不多,朋友圈点赞都很积极,每年只有过年时才会线下见上一面。

相信浙江这个女子遇到的尴尬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

其实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春节回家更多是一种必须遵循的习惯,如非必要并不想回家。

并不是说它们怕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也不是怕过年的开销大,而是怕和七大姑八大姨见面,走亲访友时的尴尬。

如果再来几句催婚相亲的“灵魂拷问”,那酸爽更别提了,恨不得连夜跑路。

所以与其见面不知道聊啥,掏出手机不失一种委婉的解决办法。

如今,迅捷便利的交通大大缩短了人们相隔的距离,可不知不觉中,我们赖以通讯的手机却拉大了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有的网友说“大家坐在饭桌上,谁都懒得出声,各自玩手机”“没有年味的春节,不仅无趣,并且还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不是春节,顶多算是放假”;

还有人戏称“现代人的春节,都藏在手机里。”

网上的“王者”,现实中的“社恐”

春节,已经成为“社恐”人士最怕的节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呈现网络“社牛”、现实“社恐”的双面状态。

他们线下社交意愿减弱、社交能力退化,在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时会感到紧张、有压力、不自在,出现社交恐惧、焦虑;

而在网络世界,这些“社恐”青年又表现出“社牛”状态,不但可以快速与陌生人打成一片,更是化身“键仙”,上到大国博弈下到油价上涨,都能夸夸其谈指点江山。

那么这个现象正常吗?为何会出现这种社交双面性?

现在很多年轻人呈现出的双面社交状态,与网络世界“人明我暗”、容易信息“偏食”等特性密切相关。

网络不同于现实,具有强烈的隐蔽性,会给人带来心理的安全感,毕竟“顺着网线来打我”并不容易,这给了他们极大的勇气成为网络“社牛”。

而“社恐”的本质,是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以往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往往过于强调外部评价,导致一些孩子在建立自我认知时过于依赖外部因素,忽略了自我评价的价值与意义。

同时,一些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也会打击孩子主动表达的积极性。

由于教育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空间等原因,如果青少年未能从小建立起良好的真实社交习惯,

在现实交往中就容易表现出畏难情绪,转而在网络空间寻找情感认同。

但是,我们毕竟不是数字生命“moss”,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代替现实生活,现实才是我们的基础。

人与人的交流80%靠非言语信息表达,而网络社交会影响和束缚真实交往,且网络的交往资源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变现,难以形成真实的人际竞争力。

长时间沉溺网络,人们会逐渐消减真实的自我,让人与人的互动失去真实性,减少了生命中的人性因素。

在现实中脱节,不接触社会,对于社会运行规则和社会需求的机会了解过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鸿沟;

长此以往就会从深层次上影响他们融入社会。

过年,不应该是换个地方玩手机,陪伴才是春节的意义

更好的沟通是与他人在一起

确实,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我们对春节的期待减少了。可真正冲淡年味的,并不是餐餐可见的鸡鸭鱼肉,也不是手中的电子设备,而是日削月减的感情。人聚在一起是团聚,可是如果没有用心,再多的人也没有意义。

心在一起,才是团圆。

但如何才能掌握与别人的相处之道?

其实与别人相处之前我们可以先和自己相处,了解自己,诚实的做自己,自己喜欢别人也就不会讨厌;有些人一旦与人相处会变得不安,那么首先要知道的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和现实需求。

色彩识人心理学中的色彩识人技术可以让我们快速看到产生情绪的根源和情绪背后的需求,再通过色彩疗愈技术为情绪找到最适合的释放出口,将低频情绪转化为高频情绪,情绪背后的需求也将得到满足,这时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与他人“在一起”!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