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听武志红老师讲的课,说到人都是自恋的,区别只在于是“虚体自恋”还是“实体自恋”。
虚体自恋的意思是,认为自己好不好,取决于外人的评价和当前自己的处境。比如有些人发现自己变胖、变丑、变穷了,就有种没脸见人的感觉。
还有就是,如果别人对自己是否定的态度时。
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而实体自恋刚好相反,认为自己好不好,不是取决于任何外在,而是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在做什么。
别人的评价,不管好坏,自己的处境,或穷或富,都不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的是实体自恋,只是很遗憾,就像那个经典的二八定律一样,80%的人是属于虚体自恋的。
若要问,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不同的自恋方式。
原因很多,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小时候养育者,主要是父母对自己的认可程度。
如果你从小的生活环境是,如果你不乖、不好好表现、不听话、不考100分......我们就不喜欢。
这样以如果为前提的话,那多半会走向虚体自恋。
因为养育着传达的意思是,你只有符合我的要求,你才是好的,我才是爱你的。
我自己本身也是个虚体自恋的人。
对自己的认识多半来自外人的评价和自己所处的境地。
从来没从内心真正认可过自己。
为了走出这个困境,我也是用了很多方式,收效甚微。
但最近看了一本无关心理学的书,倒是给我很大的启发。
书名叫《阿特拉斯耸耸肩》,全书都在讲一个核心观念
“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给我启发的有两段话,分别是:
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重要的——除了把工作干得够好。
它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人的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
所有道义准则,只是骗子们用来榨取人们美德的一堆纸钱。
能力的准则才是道德体系的黄金标准。
首先有了想法,然后就是一心一意地沿着笔直而单纯的路线到达选择的目标。
如果两者缺少一个,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付诸实施的空想,或漫无目的的行动,岂不是很不幸?
对照我自己的情况,觉得事实就是这样。
我之所以沉迷于虚体自恋,是因为我没在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或说光有想法,没有实际的行动跟上。
导致紧随其后的空虚。
回到武志红老师的观念,他认为,人只有在投入的做事情或者投入的爱的时候,才能摆脱虚体自恋。
意思也是相通的,也只有在投入的做事情时,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这是对我个人的分析,每个人的情况会有不同,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不妨先让自己开始投入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