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最近几年,在中国的知识界有不少人在说一个观念:中国需要来一次文艺复兴。这当然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可以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干种解读。但是如果追本溯源,回到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这是一场“托古改制”的运动。名义上复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质上却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到16世纪,最初起源于意大利,进而蔓延到西欧各国。关于这场运动罗素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观察。他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大多不尊重科学,他们尊重的是占星术,而且他们仍旧像中世纪哲学家一样崇敬权威。区别只在于他们用古代人的威信替代教会的权威——可是我们千万不要小瞧这一点,这已经是一个莫大的进步了。因为我们知道古代人彼此见解分歧,古希腊思想的各个学派,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怀疑主义学派都在文艺复兴时期寻找它们的信徒。这在客观效果上打破了基督教定于一尊的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想要决定信奉哪一家的观点就必须做出个人的选择和判断——所谓“人的发现”、“自我的觉醒”就是在这个缝隙里慢慢地生长起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天才成群而来的时代。我们会重点探讨两个人物,一个是“人文主义之父”,桂冠诗人彼得拉克;另一个是被誉为“时代的大脑、心脏和良心”的著名学者伊拉斯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