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我们准备了3000年!
中国三千年农业文明离不开一句话:
七死八活九翻身。
农业时代,
七月份头年粮食吃没了,死。
八月份秋收了,活。
九月份把余粮卖了,翻身。
所以有了中秋节暴饮暴食一顿。
双11,正好在农历九月,天意呀!
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民大多住在土坯草顶的房子里。
距离我家一里路有一排灰色房子,石头地基青砖墙,进深和屋顶高度也大大超过普通住宅。里面有两排比我还高的木柜台,大人偶尔会带我走到柜台前买甜饼干——没得挑,只有一种。
这几栋房子是“合作社”,80年代中期,这几栋房子改名“供销社”,然后是“供销商店”,最后在90年代关门倒闭。
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同样是一栋灰色的建筑——百货大楼。
貌似有两层,但层高五米,加上墙基十多米,在一片砖瓦院子中鹤立鸡群。
过了几年,另一个路口修起一栋四五层的白色建筑,外墙面上有“和平商场”四个大字,二楼有一面全县最大的镜子。
这是我对90年代初期最清晰的记忆。
把最大的商店修成标志性建筑,这几乎是几十年前中国人的共同爱好。
合作社年代,
北京最著名的建筑除了天安门就是王府井百货,
上海则是南京路和“第一百货”。
我熟悉县城百货商场的时候,北京的“燕莎”,上海的“太平洋”是出租车司机闭着眼也能找到的地方。
直到21世纪头几年,大多数城市还把商业综合体当做地标建筑。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充足的货物、琳琅满目的柜台、惊艳的橱窗象征着富裕和社会地位,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奇迹,值得用最好的建筑去容纳。
2016年的今天,大多数人来到大城市也不急于去购物了,城市的地标开始变成景观建筑或是高层酒店、写字楼。
许多超市搬到地下或郊区,过去黄金地段的许多铺面甚至不再需要库房:
样品只展示不卖,
顾客扫一下二维码就能跳转到购买页面,
第二天在家收到快递。
网络开始消灭堆积在一起的实体商业。
但这不意味着奇迹的消失。
在中国高速公路上行驶,几分钟内你就能碰到一辆大货车,上面装满了已经下单购买的货物。
中国所有的大学、住宅小区门口都有成队的三轮车或小货车,旁边站着一个电话不离手的快递员。
在双11之后几天,涌动的货物达到最高流量,数以亿计的包裹从几十万商户奔向无数家庭,中国的物流系统会经历世界大战级的压力测试。
对中国人来说,这和当年的供销社、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一样,都是文明的奇迹。
虽然网上信息无形无声,但身在奇迹之中,依然可以体会到它远超任何一个时代的力量。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人口密度!
中国是一个后发工业国,不算几个直辖市,只有六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
为何中国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电商销售额呢?
这要从成本问题说起。
网购意味着商家通过快递公司把货物送到每个家庭,快递员的收入必须平摊到每一件商品,增加商品的实际售价。
如果快递成本太高,网购商品就很难对实体商业产生优势,顾客可能宁愿到实体商店,一次性购买很多物品回家。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可以靠畸形的社会结构——穷人为富人送快递。
较低的工资平摊到商品价格上就不显眼了。
但在中国,这一点显然不成立。
因为网购的主体正是工薪阶层,而快递员的月薪普遍在5000-7000元左右,明显高于中国平均工资。
即中国发达的电商不是靠廉价劳动支持的。
实际上,中国快递业最大的优势是人口密度,有购买力的人口集中在东部少数地区,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居住带。
快递员从一个用户转向下一个用户,只需骑行一两分钟,甚至换一趟电梯就到。
送件的时候,快递员在小区门口打几十个电话,就可以看到取件人鱼贯而来,大城市的快递员可以每天收、送各100多个快件,每个快件只需摊上一两块钱,就能支付快递员的工资。
如果中国居民像世界大多数国家那样分散,每两个用户之间有10分钟的车程,那快递员就算开跑车也做不到现在工作量的一半。
这势必让每个快递分摊更高的费用,进而降低网购的吸引力。
欧洲现在平均增长率接近于0,中国虽然有所下降,也在5%以上,中国潜在消费者因此提供了更旺盛的购买力,把快递成本摊的更薄,更能威胁传统商业。
以上,其实说明了一件事:二维码营销的春天来了,爆发在即。
你都读到这儿了,一定知道扫天下正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