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笔糕”又叫开花馒头。“绵笔糕”是闽南语音译。
小时候,我喜欢吃“绵笔糕”,可能和父亲蒸“绵笔糕”的手艺有关。
父亲蒸的“绵笔糕”个个“笑”得灿烂(闽南地区把开花馒头上裂开的梅花形图案叫做“笑”,“绵笔糕”“笑”得开,说明蒸的手艺好。)。
在那个很少有人家买得起电冰箱的年代,父亲蒸的“绵笔糕”在通风干燥的“神笼”里保存十天半个月也不会发霉变质。
因为父亲会蒸“绵笔糕”,再加上我喜欢吃。每年到佛生日,端午节等需要蒸制糕点敬奏神佛的时候,父亲就会多蒸一些,然后把它们装进“神笼”里,挂在楼板的挂钩上。这样一次蒸出来的“绵笔糕”大概可以让我吃一个月。
那时候吃“绵笔糕”从不过水重蒸。而是像吃干粮一样拿来就啃,那感觉甚是甜美。时至今日回想起来,还能咂摸出当年的那个味来。
因为父亲蒸“绵笔糕”的手艺好,村里许多人家需要蒸制时就会请父亲帮忙。父亲呢,都是有求必应。这为父亲赢得了一个好人缘。村里的许多人谈起父亲时,给予的评价都是热心助人,蒸“绵笔糕”的手艺好。
曾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烘焙:每到周末闲来无事时就会学着制作蛋糕,面包,蛋挞,馒头。因为有现成的网络教材,再加上现在的小家电用起来也方便。马马虎虎的,做得都还有点样。唯独这“绵笔糕”。我凭自己的经验想出了许多方案。可是,无论怎么改,都无法做出父亲当年那样“笑”得灿烂的“绵笔糕”。
想来,要蒸一锅“笑”得灿烂的“绵笔糕”并非易事。这让我不得不佩服起父亲来。
如今,八十六岁的父亲早已不蒸“绵笔糕”许多年。我也不再是那个一放学就找“绵笔糕”吃的少年。但父亲年轻时曾有的那傲人的手艺和乐于助人的心我却永远都会记得:他将激励着我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将提醒着我时刻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