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人人可以上北大——北大学生的家庭教育》p279-281第四部分总结篇第十三章第一节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及其期望的第二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在家庭教育中,每个家长都有对孩子成才的期望。而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也会产生适合自己心理需求的期望要求。如果父母与子女的期望相符合,亲子关系就比较融洽。如果父母与子女的期望有距离,亲子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家长一定不要忽略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在给予孩子期望时,一定要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出发。
家长期望中几种不合理的表现。
1.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上的过多要求和过高期望。目前有的家长为了子女达到文化知识学习上的过高要求,明天学校学习负担重,却仍然给孩子布置大量的补充作业。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超负荷的超阶段的教育,不但不会对孩子智力发展和文化学习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只会僵化智力发展,做爱学习,使孩子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对子女日常生活的过度关心和对行为的过度干涉。受成绩是第一位的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对孩子只要求学习好,其他任何事情都不会做都不要紧。对孩子生活过度的保护和照顾,实际上剥夺了他们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长期以往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就会缺乏,这样的孩子如何去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使期望成为动力?
首先要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期望。期望只应该有一定难度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同时这个难度应该控制在孩子做出努力就能达到,而不是高不可怕。期望的目标的制定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上,还应该在学习以外的方面也给予一些期望的目标,避免孩子对期望仅限于学习范围。
其次,家长不要因失望而放弃期望。无论孩子学习出现什么这样的挫折和反复,无论期望是否能够达到都应该对孩子说,只要你确实尽力了,就是我们的期望。我们家长的态度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孩子就会保持一种向上的力量。使期望变成动力,朝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只是一味的责怪,训斥,放弃对孩子的期望,到底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孩子就会认同自己真的不行,丧失自信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