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时代,小人书充斥了我的生活。小人书一般是在当地的新华书店买来的,几毛钱一本。我当然也买过小人书,但更多的时候是与小伙伴们一起交换着看。一本小人书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那图文并茂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常常令我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舅舅曾经给我买过一本童话故事,里面有郑渊洁等老师的作品。与小人书不同,那本书的页面已增大了不少,而且图片是彩色的,这对当时的我来说,算是一本很高级的书了。有谁能说我对于文字爱好的萌芽,对于文学热爱的种子,不是从那时候种下的呢?我家邻居家里有几个大孩子,一有时间到他们家里玩,我就喜欢翻看高年级的语文书,读那一个个让我感觉新奇的故事。我还记得当时有一本《雷锋的故事》,是我很感兴趣的一本书。
等到上六年级的时候,老师鼓励我们订《作文》。那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上面刊登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同龄人写的作文。每次那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小书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一饱眼福,恨不得一口气将那些文章读完。对于那些作者的文采,我钦佩不已,心想要是有一天自己的文章也能在上面发表该多好呀!
后来我还短暂地订阅过《少年文艺》,那本杂志比《作文》更厚实一些,文学的色彩也更加浓郁。等上了初中,我的涉猎更加广泛,开始找一些名著来阅读。那时候社会上琼瑶的小说开始声名鹊起,但我却并不喜欢。金庸的大部头小说《天龙八部》班上已有同学在看,但因为有升学的压力,那位同学上课看小说,遭到了班主任的严厉斥责。现在想来,那些通俗小说并非不能读,而是不逢其时,作为中学生,不能心有旁骛罢了!站在一名写作者的角度,其实雅也好,俗也罢,从那些书中都可找到学习借鉴的地方。
我的一位语文老师教学之余经常搞一些文学创作,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他鼓励我多阅读,特意借给我一些赵树理、李季、贺敬之等人的作品来读。只可惜年少的我懵懵懂懂,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如果说那时读书有什么收获的话,我对于一本书中的好的成语或词语特别敏感,读过之后就设法查字典弄清它的意思,然后在一本笔记本上誊抄下来,时时翻看,久之铭记于心,并在平时的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有文友说我重视基础知识,文章中多有生僻字出现,这可能也跟我那段时间的读书经历有关。
上高中的时候,我已经系统读完了四大名著,还特意从书店里买了《水浒传》和《红楼梦》作为插架之书。那时候,我更加频繁地接触到莫言、路遥、贾平凹等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贾平凹是我比较推崇的一位作家,他的商州系列文章以及《浮躁》《秦腔》等小说都是我爱看的。在外国作家中,我喜欢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我也喜欢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喜欢司汤达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世界三大著名小说家欧·亨利、契诃夫以及莫泊桑的作品,我也经常去读,每次都爱不释手,相见恨晚之感顿生。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一直保留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订阅了《精短小说报》《小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以及《奔流》等报刊和杂志。我还经常在单位图书室里借阅《十月》《当代》和《芙蓉》等大型文学杂志。这样的一些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写作,让我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受益良多。
我结婚的时候,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女方的嫁妆里有一套家具。妻问我对家具有什么要求,我说别的家具都无所谓,只要能有一张书柜就可。于是我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人生第一张书柜,书柜上摆满了这些年我买的各种各样的书籍。生活中我是一个节俭的人,但对于买书,我从不会吝啬。
搬到城里以后,我又有了自己的书房。我喜欢在书房里静坐,喜欢那种徜徉书海的感觉。无数个平常的日子里,泡一杯清茶,手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品读。蝌蚪般文字的精灵跃入眼帘,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品其味道,恰如手中芳香馥郁的清茶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好不惬意!真格儿找到了一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感觉。
现在我对中国的一些古典文学又产生了兴趣。不必说唐诗宋词的曼妙,也不必说先秦文学的风雅,单说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以及洪应明的《菜根谭》,这些书的历史厚重感和为人处世的哲学就足能勾起人阅读的兴趣。
与书为伍,可以增长一个人的才干,与书结缘,实在是人生的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