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42
卷三·经脉第十
21/23
原文: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胫”当为“经”——译者注)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
足太阴脾经的别络分支,起始于本经公孙穴,该穴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即第1跖趾关节近心端内踝侧,足弓骨下方,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之凹陷处。足太阴脾经自此穴分出别行络脉,并最终向外注入与本经相表里的足阳明胃经。
其别者,入络肠胃。
该别络又有分支,上行进入腹腔与肠胃相络通。
厥气上逆则霍乱,
若该络脉及其入腹分支之经气失调,则体现为脾气失调上逆,而产生或寒或热之厥气;又因该别络及其入腹分支之脾经脉气能络通肠胃,故厥气上逆时,会引起清浊相干,使厥气得以挥霍扰乱于肠胃,出现霍乱病的证候。
实则腹中切痛;
若该别络及其入腹分支因食多脉实而为病,腹中就会像刀切肠胃那样疼痛;
虚则鼓胀。
若该别络及其入腹分支因无食脉虚为病,即因正气虚弱而导致邪气满实,则会有腹胀如鼓的证候。
取之所别也。
出现以上证候时,当取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公孙穴。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足少阴肾经的别行络脉,起始于本经之大钟穴。大钟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内侧前缘凹陷中。足少阴肾经自大钟穴分出别络,环绕足跟别行,并最终向外注入与本经相表里的足太阳膀胱经;
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该别络又有分支,与本经上行之经脉相并,向上循行至心包膜,再下行出心包膜,向腹腔以外循行,贯通腰部之脊椎。
其病气逆则烦闷;
若该别络及其支络经气失调上逆,则引起心烦气闷;
实则闭癃;
由于肾通二便之故,当该别络及其支络因邪气有余之实证而为病,则会有二便不通的证候,即闭癃病;
虚则腰痛。
由于该别络之分支贯穿腰脊,故当该别络因正气虚衰的虚证而为病时,会有腰痛的证候。
取之所别者也。
如果发生以上证候,当取刺足少阴肾经的络穴大钟穴。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足厥阴肝经的别行络脉,起始于本经之蠡沟穴。蠡沟穴位于小腿前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足厥阴肝经自此穴分出别行络脉,并最终向外注入与本经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
其别者,循胫(“胫”当为“经”——译者注)上睾,结于茎。
该别络又有分支,与本经之上行经脉并行,上至睾丸,终结于阴茎之下垂处。
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
若该别络及其支络经气失调上逆,则有睾丸肿胀、突发疝气的证候;
实则挺长;
若该别络及其支络因邪气有余之实证而为病,则有阴茎易于勃起的证候;
虚则暴痒。
若该别络及其支络因正气衰少之虚证而为病,则阴部会暴发瘙痒。
取之所别也。
出现以上证候时,当取刺足厥阴肝经之络穴蠡沟穴。
~~~~~~~~~~
老黄历择吉,2024.5.25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41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