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味道
过了辞灶学校就该放假了,街上开始偶尔响起鞭炮声,年的味道也就慢慢弥散开来。我们都喜欢燃放那种很小的鞭炮,土制火药做的,即便不小心嘣到手也不会有大的伤害。我们都是把一挂鞭拆开,一个一个的燃放,不舍得把整挂鞭点燃,虽说那个时候买一挂小鞭只有两毛钱,可是我们的压岁钱也只有一两块钱。我们放鞭不是把鞭放到地上,用手捏住鞭的后部,点燃引芯,引芯快燃完时快速把鞭炮扔向空中,那声音清脆悠荡!我开始不敢这样玩鞭炮,姥爷就一次次鼓励我,教导我怎样把鞭炮扔的更高更远。我工作以前春节都是在姥爷家过,在那过年非常热闹,三姨家和舅母家都隔得很近,还有许多邻居家的小伙伴,我几乎都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回家。
姥爷右手大拇指上有一道很深的伤疤,问他怎么弄的就是不说,姥姥也替他保密,回家问妈妈,妈妈只是笑让我问姥爷,所以小的时候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好奇。长得大一点了,也敢把点燃的鞭炮得意得扔向空中了,姥爷才告诉我那道伤疤是被炮仗崩得。自己听了并没有害怕,也没有因此不敢再放鞭炮,倒是很佩服姥爷,那么大的炮仗竟敢也用手拿着点燃,等前头的花药快喷完时,用力扔向高空,砰地一声,几里地之外都能听见。可能是多少有些忌惮,我始终不太敢用手仍炮仗,为此很是内疚自己的胆量。那时的家长很少阻止孩子做什么,他们大都引导孩子怎样做,怎样避开危险,怎样做的更好,孩子也都不会因为有危险放弃去做,非得一遍又一遍做成不可!
学校放假了,拿上妈妈为我做的新衣服来到姥姥家准备过年了。街上的鞭炮声越来越响得多了,家里的大人们开始做过年吃的东西了。舅母家几乎每个春节都要杀一头猪,附近的几家邻居把肉分了,猪的内脏舅母家留下,在院内支起一口大锅,把洗净的内脏放到锅里炖煮。这是最有食欲的时刻!和几个堂兄围在锅边,看着锅里翻滚的美味,真想用手捞一块解解馋。终于炖好了,流下的馋水也已融入热腾腾的浓香中。我最爱吃猪肺,好像他们都不太喜欢吃这种东西,所以我就可以放肆得吃,他们就没有这样幸运了,每人只分得一小块,因为那些东西是准备过年招待客人吃的。这个时候他们都很嫉恨我,嫉恨我爱吃的东西为什么他们都不爱吃!
家家的烟筒几乎每天都缭绕着炊烟,都在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那个时候人们好像很少吃海鲜,都喜欢吃肉类食物,家家做得最多的是猪肉,做法也无非就是炖煮和油炸,那时的花生油很少,平时不舍得吃,留着过年用,平时吃点豆油或是菜籽油。所以过年油炸的东西很少,大都是炖煮。随着炊烟的聚散,家家的大门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那个时候的春联和现在的不一样,都是用毛笔写在红纸上的,没有一家的春联是相同的,即便内容一样笔法却不一样,因为没有人能写出两幅完全一样的对联。每到这个时候就是在欣赏一场大街书法展。和大人一起贴春联也是件开心的事。在旁边用胳膊夹着春联,手里端着打好的浆糊,看着大人从门上把去年的春联弄下来,把门打扫干净,刷上浆糊,把新的春联端端正正的贴上,红红的春联映着人们的脸,像喝了几杯老黄酒,暖暖得脸烫……
大年三十,吃过中午饭就该忙着摆设供桌了。好像这是男人做的事,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家里的女人从没动过手。正堂中一张深红色大木桌子,上面摆上猪头,大馒头,几样炒菜,几种水果,还有年糕,反正够丰盛的,总是馋得我们这几个孩子围着桌子团团转,这个时候大人便会登起眼睛狠狠地说,不许偷吃,这是给祖宗吃的!供桌后面的墙上挂着宗谱,宗谱上画了一个很大的人像,就像是孔圣人画像,很是威严瘆人,画像的两边写着很多名字,大人们说那都是古去的祖先的名字,供桌上的东西就是给他们吃的。年夜饭前,先得去路口把祖宗接来家。放上一挂鞭,烧一些香纸之类的东西,然后回家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
炕上放一张矮木桌,老老少少围坐在木桌周围,土炕烧的热热的,坐在上面很是舒服。最好吃的饭菜总是放在姥爷跟前,全家人都看着姥爷手中的筷子,姥爷慢慢把菜夹到嘴里,慢慢嚼几下,慢慢说道:嗯……好吃,快吃吧!于是桌子上便站满了筷子。我们都不太敢吃姥爷眼前的饭菜,总是很小心地把筷子伸到姥爷眼前,一边看着姥爷的脸色一边小心翼翼地把夹到的饭菜送到嘴里,其实很想去夹姥爷眼前那块又大又肥了肉,可是手中的筷子总是发抖,那块肉就是夹不起来。我透过门帘两边的缝隙,偷偷看了几眼正堂,一桌子饭菜静静地摆在那儿,并没有祖宗回家吃饭啊!桌子上蜡烛突突地跳跃着火苗,宗谱上的画像越发显得诡秘……我开始害怕起来……
吃过年夜饭就开始守夜了。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几乎一夜都不睡觉,围坐在姥爷身边听他讲故事。姥爷做过私塾先生,后来因为眼睛的原因又习研中医。姥爷属于那种满腹经纶的老学究,对当下政治不感兴趣,一心沉浸在那些古书中,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壶浓茶,一本古书,偶遇棋友便博弈几局。姥爷给我们讲的故事都是那些古书中的事情,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好像还有西厢记,但是姥爷不给我们讲红楼梦,他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姥爷讲故事别有兴趣,他喜欢京剧,经典的唱腔都能唱出来,而且唱得很有味道,净末旦丑样样在行。故事讲到精彩的地方总是来一段唱腔,兴起之时还带着锣鼓点和架式,精彩极了,后来听刘兰芳说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觉得很是乏味,没有姥爷说的热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