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日,晴。翻阅简书117期“光”专题文章。发现有趣现象:每位作者有各自的构思,有各自的写法,有各自的故事。再次说明文学创作属独特个体精神活动。集体或AI永远无法替代个人。
那天,刷到条视频:人工智能时代,谁都可能被AI替代,但音乐教师不会被替代。由此延伸,凡个性化工作,也不会被AI替代。
读几位作家作品,尽管他们作品众多。如,张恨水等,万变不离其宗。我只读其几本代表作。其余皆换个背景,人名复制罢了,我不想费时再读。如果不是想了解细节。《平凡的世界》不是《人生》的扩写?读张炜老师《你在高原》(中篇集),读了几章,终没《古船》好看,感觉凌乱,没读下去。雪漠老师《大漠三部曲》之前近似玄幻,一个套路,我不喜欢,没读。《大漠三部曲》应属代表作。之后,再无新作,再无超越之作(也可能蜇伏在写)。一个人的阅历,知识诸备有限,代表作自然有限。纵然作家想写,可能暂没灵感,于是换赛道:诗歌暂停,写小说(如诗人海男),小说暂停,写散文,写创作随笔,写自传回忆录,如李国文老师晚年改写散文随笔。再暂停,如刘心武老师。他的《班主任》,《钟鼓楼》上世纪很火。后来他研究红学,写红楼梦了。中国古典传统经典很多。作家读了一辈子书,总有一部精通,吃透。就研究经典,就写经典。一通百通,走不通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