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角化关系?就是当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同时引入第三者,来减轻他们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
而被三角化的那个人,成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工具,自己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困惑,别人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变成他的问题。而他也会被卡在这段关系中,很难出来。
家庭治疗大师,发明三角化概念的鲍文(Murray Bowen)说:所有的精神疾病,究其本质,就是三角化的问题。
三角化关系在生活中不能再普遍了,比如父母亲吵架往往就会通过贬低孩子来贬低对方:你看看你教的孩子,现在成什么样子了,每天就知道玩,考试成绩一塌糊涂…… 看起来他们是在指责儿子,其实是在指责对方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对家庭不够投入。
但孩子哪里知道父母明里是在拿自己“做文章”,暗里却是在相互指责对方,,他们往往会以为是自己没做好而导致父母关系的紧张。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儿,如果有一方拿孩子问题来说事儿,另一方往往都会接受并选择保持沉默,而这更助长了对方把孩子“当枪使”的气焰!他们只顾给对方压力,只顾自己的“愤怒”,而丝毫没有感觉到孩子成为“夹心人”的痛苦和情感上所产生的压力。
“三角化”影响自我的发展,阻碍了真实情感的表达
第一,产生防御性的隔离。既然你们利用我,把我无情的卷入你们的矛盾当中,那我就离你们远远的。有一位同学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她和另外两位好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她们各自负责相应的部分,而她的两个朋友总会通过她来相互倾诉对方的不好,但表面上两人又有说有笑的,最后她是在受不了两个朋友把她当作是倾吐“负面情绪”的中转站,主动提出离开了。其实离开对于她来说是不情愿的,但又实在受不了被夹在中间充当“传气筒”,所以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选择离开
第二,扭曲我们的情感。在三角化里,我们要站在顺从的那一边,压抑对另一个人的感情,甚至表达对另一个人的愤怒,虽然我们自己对他也许没那么愤怒。这时,自我的情感,就不再是我们自己的,而被关系里的某一方给借用了,成了其他人的工具。最典型的莫过于,如果妈妈受了爸爸的气,孩子就会站在妈妈这一边一起“对付”爸爸,而孩子平时是喜欢爸爸的,但在此时必须压抑自己情感帮助“受伤”的妈妈
第三,内疚和自责。在三角化里,那个被当“枪”使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都是自己错,所以才导致了父母之间的矛盾。就像先前提到的,父亲总是拿孩子的成绩来指责妈妈,言外之意无非是她没有教导好孩子,而孩子会认为父母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自己没好好努力,成绩不好的缘故,并深深陷入内疚和自责当中。
陈老师指出,三角化最大的问题,就是固化了我们的某个角色,让我们没有办法自由地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立场。我们没法逃离这种关系,只好通过疏离或者扭曲自己的情感,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就会生病。
人们常说,父母吵架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听过许多为什么,但听完这一课才觉得是说到根儿上了,一个家庭发生了矛盾,孩子往往成为无辜者的受害者,他们被拉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战场,倍受煎熬。他们的情感不再是单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无时不刻在为父母的一举一动担忧。孩子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又如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和探索其他的可能性呢?假如孩子会真切的表达,他们一定会说:我很想跟你们保持好的关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之间的战争,因为这让我很痛苦,求求你们,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
这是为人父母都该反思的问题,吃饱穿暖不再是孩子的刚需,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不让自己一时的冲动而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刚需”!争吵到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还让天使一般单纯的孩子倍受折磨,这是一种无情的罪过,我们不能再让孩子成为我们彼此间的“牺牲品”,我们要珍惜这段永远也回不去的时光,让他们的童年多一些欢乐少一些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