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一本书《贫穷的本质》,初衷是想了解自己为啥这么穷,当然里面说的一些因素在看的时候,觉得还蛮符合自己的,然而一转眼就给忘了。而看到书快结尾的时候,作者说了一段话,让我觉得太是我的写照了,大概这就是我赚不到钱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作者在总结时说到: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是的,道理很简单,大概类似于暗示之类的,然而对于我来说,要想改变这种期望却好难。
记得在一堂沙盘课上,我跟上课的老师说:“我现在对做沙盘还是没有感觉,觉得沙盘好难,我好像不大会用沙盘来工作。”老师是我一个多年的好朋友,他知道我带沙盘带了有三四年了,而且有很不错的长程个案,另外他也知道我做个案咨询的情况,于是略带开玩笑地批评我说:“你老说自己不行,做个案也说自己不行,你怎么就这么不行呢?”我当时还辩解了一下,让老师也觉得很无奈。
现在回想起来,我好像一直是这种模式,总觉得自己不行,做的不够好。甚至有时候我心里明明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但是到了嘴上,就变成了“不行,不够好,做不到”。似乎这种说法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我是无意识说出来的,是脱口而出的。那么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现在仔细体会我当时的意图,我是想用这句话来赢得进一步的鼓励和肯定吗?或者是为我接下来做的不够好来开脱?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这两种大概是我的主要意图吧。
一般当我说我做的不够好的时候,客气一点的朋友都会说,你做的很好了,然后开始举例我哪儿哪儿做的好。哈哈,这就达到了我的第一个意图,让别人来肯定我,从而我也暗自窃喜,原来我做的很好嘛,而且他们也看到了。我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而另一种情况是真没做好,但也是告诉别人,你看,我其实很有自知自明,知道自己哪哪做的不好,不用你来批评我。对于一个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人来说,你怎么好意思再狠心地说我呢。然而,当我这样为自己开脱时,我却没有意识到或者是意识到了也没有当回事,我老说自己不行,最终会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而要打破这一循环,我或许可以把“我不行,我不够好”具体化。比如,我觉得沙盘很难,我做不好,改成对于某一场沙盘咨询,我哪几个地方还没有做到位,而不是把我的沙盘工作整体否认掉。如果这几个方面再改进改进,我就可以做的更好,因为还有好几场沙盘咨询,好几个点我都把握的不错。
另外,我太需要勇气了。“我不行”这种经常性的暗示把我的勇气一点点消磨了,伴随着“我不行”,常常没有接下来的“我试试”。一个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只是比你胆大一点。”让我触动很深。胆大一点,就是能够一点点往外扩展,进而一点点实现自我。
最后,套用《贫穷的本质》书上的一句话: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
现在,是时候打破“我不行”的预言了,从今以后,我要努力追求自己的专业理想,胆子大一点,再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