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有很多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算一个,但是,堂叔叔王导和叔叔王廣的书法水准,比王旷高很多。到王羲之一辈儿,堂兄弟中的王恬、王洽、王绍、王荟都是大书法家,其中王洽的儿子王洵和王珉依然是笔墨健将。别的不说,我们现在还能在博物馆里凝神屏息的一睹风采的《伯远贴》就出自王洵手笔。
那么多王家俊彦,当然是名门望族的择婿热点。一天。一个叫欷鉴的太尉派的门生来选女婿,太尉有一个叫欷睿的女儿,才貌双全,已到了婚嫁的年龄。门生到了王家的东厢房,那些男青年都在,也都知道这位门生的来历,便都整理衣帽,笑容相迎。只有东边的床上的一个青年袒露着肚子在吃东西,完全没有在乎太尉的这位门生。门生回去后向太尉一描述,太尉说:就是他了。
这个坦腹青年就是王羲之。于是,他就成了太尉的女婿。而“东床”则成了此后中国文化对女婿的美称。
王羲之与欷睿结婚后生了七个儿子,每一个都擅长书法,其中五个可以被正式载入史册,除了最小的儿子王献之名垂千古外,凝之、徽之、操之、涣之四个都是书法大才,这些儿子从不同的方面承袭和发扬了王羲之。有人评论说,凝之得其润,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东观余论》这个评论可能不错,因为相比之下,源是根本,果然成就了王献之能与王羲之齐名。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家庭里的不少女性也是了不起的书法家。例如,王羲之的妻子欷睿,被周围的名士赞美女中仙笔,王羲之的儿媳妇,也就是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更是闻名远近的文化翘楚,她的书法被评为雍容和雅,芳馥可玩。在这种家庭气氛的渲染下,连雇来帮助抚育小儿子王献之的保姆李如意,居然也能写得一手草书。
李如意知道就在隔壁,王恰的妻子旬氏,王冕的妻子汪氏也都是书法高手。脂粉群钗间,典雅的笔墨,如溪奔流。
我们能在1700年后的今天想象那些围墙里的情景吗?可以肯定,这个门庭里进进出出的人都很少谈论书法,门楣、厅堂里也不会悬挂名人手记,但是,早晨留在几案上的一张出门便条,一旦藏下,便必定成为海内外哄抢千年的国之珍宝。
谁也不把书法当专业,谁也不以书法来谋生,那里出现的只是一种生命气氛。
东晋王家留下的大量名帖中,余秋雨先生最真爱的是《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平安贴》、《丧乱贴》,《鸭头丸贴》《中秋帖》六本,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见他们的影印本,都会顿生愉悦,身心润贴,阴霾全少,纷扰顿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