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隋海安南湾与掘沟
(红线为本人推测的隋代海安南湾)
鄙人在前贴《汉初扬泰古沙咀与邗沟》中讲“汉初,扬泰古沙咀东端在老如城稍东”,而《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所绘从西周到西晋各个时期扬泰古沙咀的形状都差不多,其尖嘴的位置都在海安镇的正东方向。倘若真是如此,宋代捍海堤(俗称范公堤,筑于1024—1027)怎么会修到海安镇边?这说明海安镇当时离海边很近。而如城镇位置在春秋时即已在海边,所以如城镇远早于海安镇成陆。
扬泰古沙咀与扶海洲在东晋接合的时候,在北部必然形成一个大口子,我暂把它叫做海安南湾。这个海湾由于没有了直通长江水泥沙的补充,要长平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从海安东西向的范公堤来看,到宋代是基本长平了。所以本人估计在隋朝时还有明显的这个湾,此时海安镇在海中的可能性较大,或刚好在海边。所以隋炀帝时修挖掘沟时,绝不会是沿着通扬运河的路线,也就是说此处段的通扬运河还不是掘沟。掘沟为什么要经过如皋而不是偏北位置通向掘港?就是因为如皋北边有一个海湾,即使陆地上也地势太低,掘沟应从地势与前段基本持平的位置通过。
周青老师在7月26日发表的《如皋唐朝运盐河辩考》一文中根据唐时海岸线的位置等等推演圆仁过如皋后所经的水道不是今通扬运河,这是很重要的观点,本人深表赞同。当然具体位置容有不同的推测。
二、泰州至如皋段运盐河的主要变迁
运盐河的变迁是因为海岸线的变化。运盐河主要承担运输功能,要保持相对平静的水位和充足的水量,所以离海边不能太近,同时又要尽量靠近海边产盐区。所以当海岸线有较大移动时,运盐河要随之迁移或延伸。泰州至如皋段运盐河初建及变迁主要有这么三次:
1.吴王邗沟
此即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主持开凿的邗沟。鄙人认为是从扬州茱萸湾到海陵仓即今泰州城某处,再从海陵仓向东至葛港河向南,至两泰官河向东与当时之蟠溪即后称之潘泾相接。
2.炀帝掘沟
鄙人推测,吴王邗沟至向南葛港河处,炀帝掘沟改为继续向东,至海安市曲塘镇曲南村处折向如皋(如城)。上图中红线为掘沟曲塘至如皋段示意图,实际水道是不规则的形状。图中有“盐港”村,为掘沟所经的可能性比较大。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廿一日)申终,到延海乡延海村停宿……半夜发行。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这个延海村的位置约为圆仁当时如皋至泰州行程的三分之一,鄙人推测大约在海安市“青萍港”村的位置。“延海”可能为“沿海”,“延海村”是之前曾经沿海,名称延续而已,唐时离实际海岸亦不远。“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是曲塘镇向西的景况,是当时泰州东部沿海各处盐场运盐的汇通之地。
3.通扬运河
随着海安如皋海岸线向东、向北的移动,盐场随之前移,运盐河亦相应前侧。所以我们看到通扬运河在海安拐弯处向东北方向凸出的奇怪形状。这就是曲塘至如皋段掘沟弃用,向东北方向偏移新辟的结果。
图中王港、桥港、葛港等通扬运河内侧的“港”应是隋唐时掘沟外侧河道的盐运码头,估计还有很多的“港”地图上没有。
猜测的成分较多,敬请批评。
9:59 2021-07-29
参考文章:
周青:如皋唐朝运盐河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