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字为什么竖着写?又为什么从右往左写?竖着写,比较好理解。因为古代在纸张发明以前,主要的书写(刻写)材料是竹简(也有甲骨、木牍等),而简牍(包括多数甲骨)都是竖着一片一片的。
如果单是一片竹简,横着写竖着写都可以的,但是简书要把多条竹简编在一起,形成左右收展的卷轴(左右收展比上下收展更方便),因此在一个竖条的竹简上写毛笔字,当然只能竖着写了。
同样是一个竹简卷轴,为什么一定从右往左写呢?假如我们拿一个卷轴来书写毛笔字,右手一边写字,左手一边不停地推展卷轴是最方便的。那么左手展开卷轴是往哪个方向展开呢?当然是往左手方向展开了。相反如果往右手方向展开卷轴,写几片竹简就得放下毛笔,用右手展一下卷轴,那就太麻烦了。这种右手执笔写字,左手推展卷轴的过程,决定了从右往左的书写方式。
以竹简卷轴为书写材料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纸张的普及。成语“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等都让我们看到了竹简卷轴的影子。
虽然我们能看到魏晋时期陆机《平复帖》和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写在纸上的,但纸张真正普及差不多到了隋唐时期了。即便纸张代替了竹简,几千年来从右往左书写的习惯,已经被固定并继承下来。直到宋元明清的活字印刷、雕版印刷,从右往左的排版习惯依旧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