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诉需要被告明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由《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我们可知,原告在起诉时,必须有明确的被告,那么如果被告不明确,法院会如何处理?
(1)法院立案之前(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九条
起诉状列写被告信息不足以认定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告知原告补正。原告补正后仍不能确定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2)法院立案之后(裁定驳回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八条 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且不属于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诉。
二、被告明确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被告明确应当满足以下法律的规定:
(1)《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九条
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具体明确,足以使被告与他人相区别的,可以认定为有明确的被告。
三、是否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身份证号码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立案是否要提供被告人身份证信息的答复
大树:
您好。您的来信收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零九条规定,原告起诉时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具体明确,足以使被告与他人相区别的,可以认定为有明确的被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第三项也作出了与前述内容一致的规定。因此,只要原告提供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即使没有自然人被告身份证号码,也应该依法登记立案。如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列写被告信息不足以认定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告知原告补正;原告补正后仍不能确定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在实际中,能使被告区别于他人的信息很多,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社会关系、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其他户籍登记内容等等。信息越多,越利于确定具体的被告。当然,原告如果在起诉阶段能够提供被告的身份证号码,一方面有利于被告身份的识别,足以使该被告与他人相区别,另一方面有利于后续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感谢您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发布时间2019-9-16)
四、如何获取被告的身份信息
不能提供被告身份信息的,诉讼就因此卡壳,官司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所以得找方法得知对方的身份证号码或户籍地址。
1、通过自己的方法咨询,如被告住在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可以尝试到物业公司获取身份信息。通过其朋友或者共同的朋友了解到他的身份信息。被告租房子居住的,试着与房东联系获取被告身份信息。被告自行缴纳电费的,试着到供电公司查询身份信息。
2、如果他在法院有案件,判决书上会有他的身份信息,可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下载。
3、以车查人,了解对方车牌号,便可以委托律师通过车辆登记信息查询到对方的身份信息。
4、以房查人,如果你了解对方的家庭住址,可以委托律师通过房屋管理部门查询其登记户主身份信息。不过,这一途径仅限于有正规登记的商品房,包括已通过合同备案、尚未办理房产证的正规产权房屋。
5、以公司查人,如果对方名下设立有公司、合伙、个体工商户等任何形式的法人组织,或在任何公司担任过法定代表人、股东、监事,可以委托律师通过工商部门查询该机构工商登记档案,其中将包括主要构成人员的身份信息。
6、以社保查人,被告有无正式单位和缴纳社保,可以到其单位和社保中心,调取身份信息。
9、以证劵投资查人,被告有无进行股票等投资,通过投资公司查询身份信息。
当然原告也可以申请法院去调取,向法院申请“协查函”,原告拿着函去相关部门调取被告身份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法院都会给你开具此函,也并不是每个地方的相关部门都会配合提供被告身份信息。
【免责声明】
“大工法律人”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普法参考。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大工法律人”,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遇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