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该进入到这本书的剧情里了。在此之前呢,我们要先认识两个重要的角色,他们就是“鼹鼠”和“河鼠”,这是一对生活在一起的朋友。鼹鼠呢因为认识河鼠之后,才从自己了无生趣的老宅子走出来,还认识了一群欢乐的伙伴。可是他与河鼠在一起的生活却很焦躁,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是活在河鼠的影子里,没有办法做自己。其实也是因为鼹鼠总是迷糊犯错,而河鼠又是一个无论哪方面都比鼹鼠能干的人,所以当鼹鼠陷入窘境或者做错事的时候,河鼠就会对鼹鼠给予帮助和照顾,甚至当鼹鼠做完一件事之后,河鼠都会出于好心而再去检查一遍。而这,让鼹鼠觉得:他宁愿河鼠不要总是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
于是这天,天气很闷,鼹鼠决定出去找蛤蟆串门聊天。当他跟河鼠说明去向的时候,河鼠都是在提醒他:“小心点鼹鼠,想一想上次你一个人出去发生了什么。”鼹鼠自然是知道河鼠说的是他上次在野树林迷路的事,于是就一边回应着“谢谢你河鼠!”一边愤愤地嘟囔着河鼠的坏话,一边走出了家门去找蛤蟆。因为这样才会让他觉得舒服点。
所以你看,这两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你那样不对,应该这样。”、“你这样做不行,你看我的。”所以孩子就会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好的……不仅如此,这样的越界和被越界还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关系里,原则上来说,我不愿接受的一切观念、行为、情感等等,如果你强加给我了,那就是越界。我们在生活中也都不可避免的有过一些越界和被越界的经历,比如说给别人夹菜(来,吃个大鸡腿,结果人家正在减肥),比如过度的保护老人,再比如在安慰别人的时候说:你不要哭啦,这不值得呀等等等等这样之类的事情。我丝毫不怀疑很多越界行为的初衷都是出于好心的,但是给别人的感受可能就是我被强迫了。故事里的鼹鼠就是典型的被越界的人,带给他的除了焦虑的情绪,抱怨,还有自我的低价值感,原文里有这么一段描写,说:鼹鼠就在这种心境下向蛤蟆庄园走去,路上遇到了兔子,兔子很有礼貌的问候他,可他彷佛听到其中一只兔子阴阳怪气的说:“这可就奇怪了,鼹鼠一个人出门?还真是少见啊!”哈哈,所以你看这多有意思,鼹鼠的潜意识里都在告诉自己就连出个门他都必须要和河鼠一起才行。
那鼹鼠去到蛤蟆庄园看到蛤蟆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下一期再继续往下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