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初到崇明东方红农场机械化大队三中队的知青,都有一个共同体会:在回家探亲前的日子,心情最兴奋、轻松。出现这种心态,不是露天种田辛苦劳累,回家可以放松身体的缘故,而是与亲人分离后,产生了迫切见面的想法。
可是,毕业分配第一次前往崇明务农,完全由组织安排,包船和车辆接送,整个路途不觉疲劳;而个人自行回家探亲,要肩背手提行李走路,自行购买船票,一路舟车劳顿非常辛苦。
当年,三中队北面千米之外有条没有开通长途汽车的八一(后改名北沿)战备公路。从队里出发乘长途汽车方式有二:一是向南走2小时泥路,到“二条竖河”汽车站;二是向西走3小时公路,到“三沙洪”汽车站。
两者优劣十分明显:走泥路时间短,下雨后泥泞路滑,麻烦很多;走公路时间长,路面不受任何影响。因此,知青回家探亲往往选择“二条竖河”路线。
只是,知青初来乍到崇明,不知道海岛交通情况特殊,除了步行劳累外,还有买不到船票回不了家的烦恼。
1969年2月9日,再过几天就是春节。清晨,天空雾茫茫能见度较差。三中队5位同宿舍67届初中女知青,上午将自己物品,归拢、捆扎、打包、装箱,把不能随行李携带的芝麻、白扁豆等市区稀缺的农副产品,谨慎地缝进衣服口袋,匆匆吃过午饭,锁上宿舍木门,兴高采烈地踏上回家探亲之路。
“老乡,今天,太阳会出来吗?”“大娘,您看,下午的大雾会散掉吗?”“老伯,今天码头上的轮船会开吗?”女知青们意识到早晨大雾未散,可能会影响船行,一路上心神不宁地询问当地老乡。
“小青年,太阳出来了,雾自然就会散了。”“小知青,不要担心,雾散了,船自然就开了。你们放心好了!”崇明老乡的模糊回答,让女知青们的心,七上八下地落不了地。
下午4点,从“二条竖河”出发的公交汽车,终于驶进“堡镇”长途汽车站。5位女知青看到,太阳露出了笑脸,浓雾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家脸色立即由阴转晴,手提肩背的行李重量,仿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售票员同志,我买5张4点半开往‘吴淞码头’的船票。”脸庞俏丽皮肤白皙的女知青,先人一步跑向售票口。
“抱歉啊,小姑娘,这条船的船票已经卖完了!”女售票员说着崇明话。
“什么?你说什么?船票买光了?那,还有其它什么船票?到‘大达码头’的船票,也可以的!”女知青感到意外,心头一紧。她不想让当天回家的希望落空。
“小知青,到‘大达码头’的船,下午一点就开走了,估计现在已经快到码头了。”“今天的船票,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你们想一想啊,8个农场的知青,都要赶在春节前回家过年,而崇明开往市区的船,就这么几条,票子肯定十分紧张的!”女售票员看着围在“窗口”的5张焦急的脸,耐心解释道。
“我们买2张票!”“我买6张船票!”就在5位女知青无奈转身离开售票“窗口”时,又有二批知青兴冲冲赶来买票,最后也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太阳西下,天色渐渐暗了起来,盼望与亲人见面的回家之路,被长江流水无情隔断。此时,5位女知青若要返回三中队,路上至少要花去四五个小时。但问题是,即使她们摸黑回到宿舍,第二天还得赶往码头。万一船票还是紧张,又买不到了,那该怎么办?!可是,若不回宿舍,在“堡镇码头”人生地不熟的,晚上住在那里呢?此刻,站在暮色中的5位女知青,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沮丧。
“哎,前面的女知青朋友们,你们大概没有买到回家的船票吧?”就在5位女知青漫无目的往回走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了一位男青年问询的声音。他自我介绍姓周,高中毕业分配到外地工矿,来崇明是看望在新海农场务农的知青同学,没想到与同学一起返家过节,到了码头却买不到船票。
“对呀,你们肯定也是没有买到船票吧?”“买票女知青”转身代大家回答。她知道,1968年,市区67届高、初中生毕业分配方向有三:一是工矿(含外地工矿);二是农场(含市郊农场、外地农场);三是插队落户。其中,分配到外地工矿的,要比去市郊农场的好一些。
“5位女知青朋友,我看到前面有一所‘堡镇小学’。我们大家一起去哪里,请学校领导高抬贵手,让我们大家住上一晚,怎么样?”小周热情地提议道。
“那是最好的啦!你来带路,我们跟你一起走!”5位姑娘正处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遇到3位虽然陌生却是同命相连的男青年,找到了摆脱困境的办法,焦急不安的心情马上放松了一些。
“老师,老师,请您开一下门,好吗!”黑夜里,小周接连敲打着“堡镇小学”的木板校门。
“外面的人有什么事吗?”传达室值班老师闻声打开窗户,看见门外站着8位男女知青。他听清小周的求援理由后,立即打电话请示值班校长。片刻,老师放下话筒,打开校大门,带着知青们走向教学楼。
他打开2间教室门后说:“刚才,我们学校领导说了,知青有难,学校要帮忙解决的。你们将就着在教室里面过一夜吧。虽然,教室里没有被子,但是,室内总比室外暖和些!”
“老师,真是太麻烦您了!”“谢谢!谢谢学校领导的关心啊!”在无处可以住宿,就要在寒冬腊月天,陷入露宿街头的窘境下,能够在教室内过夜,让8位男女青年心头一热,大家纷纷向值班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晚,8位男女知青各自进入一间教室。5位女知青将教室的课桌拼成一张大“床”,背靠背地挤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准备将就着熬过一晚。
“幸亏我们遇到了3位热心的男青年,否则,说不定现在是露宿街头了。”“这件事情,还真是要感谢小周的!是他帮我们解决了大困难!”女知青你一句我一句地表扬着。
“他们3位男青年热心是热心的,但是,我们毕竟是女的,大家在外面过夜,还是小心一点为好。”一位女知青表示出了谨慎。
“这些男青年还是很面善的,不像是坏人。”另一位女知青表示不赞同。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老人说‘人心隔肚皮’,我们女的与陌生男人萍水相逢,大家还是小心一点为好。”谨慎女知青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你说的也有些道理!”2位女知青跳下“床”,在上锁的教室门后,顶上2张桌子。
冬天的夜里,非常寒冷。5位女知青挤在“床”上,前半夜还强打精神说着话,到了后半夜,终于熬不住迷迷糊糊地坐着睡了过去。
哆……哆……哆……第二天清晨,太阳刚露出脸,连续的敲门声将5位女知青从睡梦中惊醒。大家将堵在门口的课桌搬开,打开一条门缝,看见了满面笑容的小周。
“你们昨晚睡得好吗?”小周关心地问候。“好的,好的。”“买票女知青”连声回答。“这几天,回市区的船票一定很紧张的,我们还是早点到码头排队买票吧。”小周寒暄之后,说出了早敲门的原因。
“你说得对!”“我们是应该早点去买票,早买到早安心!”5位女知青都赞同小周的建议。
大家谢过堡镇小学的值班老师后,马上赶到码头售票“窗口”排队,在第一时间里买到了紧俏的船票。
在“堡镇码头”,8位男女知青有说有笑,热心的小周还拿出“上海牌”照相机,挑选了几个景点,先让5位女知青站在一起,接连拍了几张集体照,然后,又逐个帮女知青拍了个人照。
“请你们记得到我家里来玩!”在南市区十六铺“大达码头”分手时,小周分别给5位女知青留下了家庭地址和联系电话,希望大家春节期间去他家里做客。
这场“巧遇”,给5位女知青留下了美好印象。大家一致认为小周是位为人热情、乐于助人的好青年。在返回农场前,5位女知青带着水果、糕点,一起到小周家里做客。
大家看到,小周家境很好,住房宽敞,父母招待客气,互相都留下了良好印象。小周还特别对“买票女知青”委婉表示,希望日后能够继续保持联系,建立深入友谊。
5位女知青春节前回家探亲买不到当天船票,得到好心男青年帮助,在“堡镇小学”教室过夜的事情,成了三中队知青们众口相传的佳话。
“买票女知青”也将这次“巧遇”经历,悄悄地告诉了母亲。传统的母亲听后,想到男女分隔两地会产生实际生活困难的远处,委婉地对女儿作了提醒。
虽然,这个“巧遇”的故事,没能继续浪漫下去,却在“买票女知青”的脑海里,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