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师激励了我对文字的热爱
我对文字的爱要追溯到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每次作文课前,我会把两摞作文本先发下去,因为班里学生多,老师通常每次只批阅一半学生的习作。
一般写的好的作文本都在上面放着,老师点评的时候,会表扬这些文章哪些部分写得好,还会朗读佳作。
那时候,翻开作文本,最喜欢看老师用红笔在下面画圈的句子,意味着这些句子是佳句;还喜欢读老师夸赞的评语;当然,最最期待的,是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上朗读,那种心情,比吃了蜜糖都甜,心都是飞扬的。可以说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激励了我对文字的热爱。
那时候除了作文课,我也经常用日记来记录自己的心情、感悟,也写一些读后感,我也喜欢听书。当时年轻人的文化娱乐比较少,除了偶尔有时间去电影院看个电影,另一种娱乐方式就是听广播,听书。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听《穆斯林的葬礼》。“根据霍达的同名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改编”,这是我最熟悉的声音,他的声音引领我来到北大燕园,来到未名湖畔,认识了韩新月、楚雁潮,了解了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并且在心中有了对北大“一塔湖图”的美好向往。
大学时的大量阅读,沉淀了我的文学素养
上大学时,图书馆、阅览室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阅览室,我常常看一些报纸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文摘》、《中国日报》等。
在图书馆可以用借书卡借阅图书,我读普希金、屠格涅夫、汪国真的诗,读三毛、尤今、张晓风的散文,读《红与黑》、《简.爱》、《傲慢与偏见》、《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等世界名著,我也从外面书屋借阅琼瑶的言情小说。
总之,在大学的大部分时光我都用来读书了,可是自己输出的东西很少,大都是摘抄或是对人物命运的感悟。
上大学,我最喜欢的文字输出方式是写信,给父母写,给妹妹写,给朋友写。那时我有一个闺密在西北轻工业大学上学,她也喜欢读书,所以每次在信中,我俩会讨论某一部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发表个人见解,并推荐阅读的书目。就这样在文字的世界互相鼓励,互相温暖着,也慢慢的沉淀着自己的文学素养。
我们讨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安娜,也讨论得到安娜,便不懂得珍惜的沃伦斯基,他觉得安娜好像是被自己摘下来而枯萎的花,已经不再美了,导致他对安娜的爱越来越冷漠。
我们讨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地位卑微的于连,在市长家做家教,因为心里受到了德.瑞纳市长的侮辱,他怀恨在心,于是去勾引德.瑞纳太太。后来由于与德.瑞纳太太的暧昧关系,他被迫离开市长家,来到贝上松神学院学习。
来到巴黎以后,于连为了往上爬,他攀龙附凤,煞费苦心的博取侯爵小姐的爱情,为了讨好主子欢心,甚至参加黑会,出卖灵魂。
现在,我迫切地感到需要重读经典,重新感悟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并创作自己的书评与读后感。我忽然觉得有好多可写的素材,仿佛我在文字的路上又多了一束光亮……
开始真正的文字输出阶段
岁月在流逝,我对于文字的爱依然执着。生了孩子之后,有一段时间我不上班,于是在空闲时间,我开始写一些散文,开始了真正的文字输出阶段。
那时候投稿渠道不多,我经常投稿到一个电台节目《爱心满天》,每天晚上20:00点整开播。我记得我的第一篇文章《父爱如山》被女主播朗读,并伴以刘和刚那首经典的歌曲《父亲》,我听得潸然泪下。
后来我又陆续投稿,还获得了在白宫影楼拍一套生活照的奖励。生活照,就是穿自己的衣服,也不化妆,但那时自我感觉特别好,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相遇简书,邂逅美好
最近几年我写的东西少了,但是文学梦依然在心底。
很幸运在2020年11月28日,我相遇简书,相识了许多爱好文字的朋友,并有幸认识了蒋坤元老师、齐帆齐老师、从容小主老师等许多专业老师,有了他们的指引,更坚定了我对文字的爱。
在简书短短的30多天里,我写了4万多字,写了38篇文章,我知道只要坚持,梦想就会开花。虽然我还在学习阶段,但是我有信心,每天我要像作家一样去生活,让每天的写作成为自己的呼吸。我要把文字作为一生的挚爱去追求。
我手写我心,用爱串起散落的文字,记录点滴回忆。往后余生,风里雨里,心便有了温暖的偎依……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
(2)16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