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我比你想象中更了解你”的错觉
看到孩子坐在教室里没有跟着老师的要求去写笔记,就轻易说孩子上课不认真;报名参加某个散客旅行团,到点还没有抵达集合地点的游客,马上就被贴上“不守时”的标签;网络上刷到某个短视频,就判断这个人很励志......
通过仅有的一点信息,就形成这种“我比你想象中更了解你”的错觉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实验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认知扭曲。心理学家普洛宁的团队在一项研究中,让一群素昧平生的受试者相互提问,以便认识对方。对话结束后,每个人要评估自己对对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方可能对自己的了解程度,有意思的是大家依据简短交谈都自认为对他人的了解远胜于他人对自己的了解。
这样的现象还常常出现在许多企业老板和HR的工作中,他们常常认为以自己的识人眼光,仅凭一次面试就能选拔出最佳的职位候选人,殊不知试用期和应聘者的过往履历会对他们有更多的精准预测帮助。对于我们过于自信,认为仅凭自己的观察就可以正确判断某人能力与特质的想法,很可惜,往往是错误的。
其实,错误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看看我们自己,外显的行为和内在的观点的一致程度有多高?我们到底掌握了多少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呢?我们日复一日做着与自己内心想法不一致的事,有时是为了社会融入,有时是出于礼貌,但这些事对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表露个人的整体性格与特质都没有什么帮助。
正因为我们自己都在不停地掩饰,所以我们也只能依赖观察获得的信息对他人判断,而很难揣摩他人的内在状态与动机。不过我们应该避免落入谬论的陷阱,不能仅凭个别情形的印象观察,便描绘出他整个人的“真实”性格。这里,书中也提出了和非暴力沟通理念一致的破解方案:创造更多的和他人的联结。比如,基于我们的猜测,可以和对方确认:你是这样想的吗?或者可以做更多的开放式的探索:你是怎么想的呢?说不定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如果能做到不轻易评判,自然是好的,在做不到不评判之前,那我们也可以拓宽或加深判断的基础,丰富我们的判断依据。当我们拉进彼此的联结,看到外表下的需要,也许我们发现彼此的相似度是如此之高,因为我们看到的需要是所有人类共同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