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案例4:控制不住吵架
提问者说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怪圈:自己有自己的申读博士的想法,有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父母有父母的观点,灌输公务员和教师职业的优势。有此类谈话时,自己会怼父母,父母会生气反攻,双方不欢而散。这样的情况,站在提问者的立场,强调的是父母的强势;而从父母的视角来看,则是孩子不尊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身处这个怪圈,如何“敲到”怪圈呢?
李老师首先认为这个怪圈很正常,也许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成年仪式。提问者关注的是“敲打”,而不是“打破”,这也是得到赞同的目标:怪圈往往牢不可破,第一步定为敲打就相对简单点。这个敲打可以是在自己怼了父母后,为他们做一件小事呈现自己的善意,比如说倒杯水。争吵还可以继续,只是吵完了做点不一样的。
在提问者的反馈中,其实自己也想到了这样的方式,但未实施,李老师的回复好像让提问者决定了不只停留在想法层面,还可以勇敢做些尝试。当有了这样的思考后,怪圈似乎就有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争吵也少了,之后几天的体验中,因为没和父母发生冲突,就没机会试用李老师的建议了。这真是换位思考后的和平状态。一年后的反馈,提问者已经是博一新生。
在李老师的复盘中,一是看到完成一个动作,比想明白一百个道理更有用,一是可能会因为干预悖论,提问者要么按建议来轻松吵架,然后吵了再说,要么就不吵架了。不管怎样,提问者都可能有了自我管理的动力,这不值得庆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