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改变》读书分享4

案例5:
失落、失败、失望、失意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失小姐”,却始终没有失去对现状的“不甘心”。这样的提问者,李老师建议的探索方式是:既然没法和那些二十多岁就放下了,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一样活着,那每天的二十四小时里,能不能有意识地只拿出一小时放下自己的不甘心?利用这一小时,做点什么可以让自己好过一点?记录感受,七天后做个对比。

这是一篇超长的反馈,在反馈中,提问者心里有一部分清楚自己放不下的,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这些可以说是自己的“执”,而“执”的代价就是“失”。所有劝说提问者放下的声音,恰恰是问题的所在,似乎是批判他的存在方式是有问题的。从李老师看来,提问者的存在方式并没有问题,只是痛苦,痛苦是一种感知自己存在的方式。在复盘中,李老师也有自己的一个变化,如果有重来的机会,李老师会表达的更明确:不要放下,保持住提问者的痛苦。这个保持,也许就是提问者寻找答案的路径。

案例6:

只是因为对小概率事件无法停下担心的人。真正让提问者感到困扰的,他担心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对过去的担心,实际是对自己的各种评判。这样反反复复的检查、评判使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了,还无法停下。提问者想要改变这样的状态。

李老师给的建议是:每当担心小概率事件发生时,就告诉自己不要心怀侥幸,它注定会发生,更何况担心的事已经发生的事。然后集中精神去解决剩下的问题:采取怎样的预防或补救措施,把该做的事做到?这个看似和原来的生活差不多,确定的是去承认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然后每天只能让自己有半个小时,不要去担心,其他时间都需要保持对生活的警惕和担忧。

提问者的反馈从难受,有块冰从喉咙一路滑到肚子里的冰冷,到恐慌,手脚冰凉,无法思考,再到疲倦,到警惕,除了可以不担心的那半个小时,其他时间居然给了自己更多的压力,把对过去不足的恐惧变成了对自己还没有变得更好的担忧,反而更想要把手上的事做到更好了。这是不是也有了更大的可能呢?本案例没有复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