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老师选取的44个案例,是来自于2019-2022年期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征集和发布的一系列问答。我关注了李老师的公众号,他至今还在进行自己的反馈实验。
书中的44个实验分成的五个主题类目分别是:1、自我;2、原生家庭;3、工作与理想;4、亲密关系;5、人际关系。我们先从“自我”开始阅读。
案例1是关于自我中的“自我接纳”的。一个认为自己“搞砸了”自己人生的人,必然是没有自我接纳的。用两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痛苦:
“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的。”
“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这位高开低走的提问者,希望改善自己“搞砸人生”的行为模式,甚至她自己都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想要用旁观者的身份督促自己改变。李老师的建议则是借用她自己的“旁观者”身份和自己进行一周对话,设定当事人和旁观者剧本不同的前提,看看能有怎样的体验反馈。
根据当事人的一周体验记录反馈,会有稍稍的松动,也很辛苦,改变需要时间,没有办法速成。一点一滴的进展都不易。从看清自己到欣赏自己,从欣赏自己到用好自己,从用好自己再到自我实现,每一段都是长期功课。在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这件事上,我们有一生的路要走。
案例2是关于一位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的故事,提问者已经“明知有危险,却无法节制”。李老师先对当事人进行了同理:不要责怪食欲,这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受之一。后面又赋予其希望:先保命,然后可以安全地吃,也许还能找到生活中其他的意义,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这位提问者得到回复的第二天居然有一次神奇的呕吐,清理了肠胃。同时,提问者也看到了自己对于照顾他人的生命意义探寻:去福利院做义工、去附近的幼儿园照顾孩子、照顾衰老了的父母。这样的生理上的“呕吐”清理,是否有心理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很清晰的科学验证,但是,对提问者来说,变化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