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9:
舒适圈里未必真舒适,提问者觉得焦虑也成了自己的舒适圈。做事情的时候,会在即将完成时,开始休息,直到deadline的到来,才慌慌张张收尾。任务难度大时,往往做个开头就扔一边,最后不得不解决时才硬着头皮做下去。提问者说,自己似乎总是在焦虑,习惯性的让自己陷入焦虑,每天躺在床上,就像躺进一个装满情绪的匣子,焦灼地反思、猜想、假设、推翻……最后以哭泣着起床结束。男友都要求求她不要这么焦虑了。提问者曾经诊断出抑郁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提问时已停药停咨询近一年半。
面对这样的案例,李老师回复的开头很有一点戏谑的味道:世道艰难,提问者却如此轻易的拥有现在的生活,这是容易让人感到不安的。这个“舒适圈的焦虑”,刚好用于不断的折磨提问者,让她感受痛苦,是一种内在的补偿机制,所以李老师觉得这种状态维持下去也没有问题。甚至对于焦虑还可以有些优化的空间,用更有效的方式来折磨自己。这一周的尝试就是:舒适的时候享受现状,焦虑的时候做一点自我折磨的“尝试”,看看会不会感觉更好?
七天的反馈,提问者大多数情况下依然处在自己的焦虑中,但是又看到了自己的奇怪,寻找到了自己新的要解决的课题:只是想要寻找一个人,不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感染,不会因她而忧心忡忡,可以向这个人诉说,听他回应。李老师刚好就是那个人。
因着李老师支持对方的自我折磨,提问者反倒觉得对于平复心情的效果很明显,一部分焦虑转换成了自己的动力,转换的同时也减轻了焦虑。
此案例没有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