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十大认知扭曲我都有,这该是对自己有多么的失望啊!25岁的青春年华,可是十年里都断断续续和自己从小诊断出来的抑郁症做斗争。正常的时候,身边人对她的评价大多不错,可自己始终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成就、没有能力,真是三无青年了。每天过得如此挣扎,想要改变,想要坚持的人,李老师给的建议是:对于想要100%改变的人,最多做5%的生活改善就好了,请在未来一周保持绝大部分的生活状态不变,保持提问者所描述的那么糟的状态。神奇的反馈是:改变5%,自我感觉就好多了,开始在各方面自发地做出对自己心情更有利的选择。改变了5%,其他的也会开始松动,就像滚雪球一样。
李老师对这个案例的复盘中提出,和提问者彻彻底底站在一起,如果是谷底,那就都在谷底,同意她现在的心理现实,然后行动的责任就落在了提问者自己的肩上。这里的“心理现实”,是对方真实的想法,而不是现实的处境。只有认同,才能没有抵触和抵抗。哪怕在谷底,最坏的结果也未必是结局。慢慢走,路还很长。
案例4:
一个高三的学生,把在家什么都不想做的过错都推给疫情。疫情可以怎样来背这个锅呢?李老师说,有两类人可以给自己交代:考上好学校的,可以说“我太幸运了,疫情成就了我”;没考上好学校的,可以说“我的实力是可以上**大学的,可惜因为疫情……”。
针对这样的特点,李老师给出的干预建议是,每天做一个小型的仪式,花一个星期觉察一下,当晚的仪式主题,到底是“离好学校又进了一步”,还是“离好学校更远了”。前五天,提问者只在第二天的时候离好学校又近了,并且这个近还是自己不想总否定自己而写的。玩游戏、学习效率低、在房间睡一整天,所有的允许到第六天,第七天终于回到了名副其实的离好学校进一步的学习状态。
在这个案例的复盘中,李老师提到一个概念叫“防御性悲观”。虽然疫情是一个客观事件,我们无从选择,但如何让它为自己所用,却是可以主观调整的选择,强调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一种策略。给自己预先铺好后路,看上去像是一种消极心态,换一个角度,其实是给自己解压松绑,轻装上阵的办法。仪式的作用是帮助提问者把无意识的策略变成有意识的自我对话,明确意识到自己再做选择,哪怕选择一种“悲观的态度”,在后面的行动中也能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