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进入到chapter2:“原生家庭”的分享。
“原生家庭”,在每个自我成长的人或是了解心理咨询的人那里都是一个看上去很“熟悉”的概念。每个人对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有不同的理解,更多的人可能会把原生家庭当成“童年阴影”的同义词,是当代流行的伤痕叙事。这一两年,我也频频被问及我的原生家庭,毫无疑问,我的童年是幸福多于阴影,大概早期的一点抱怨,如今也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
对于那些在询问自己能不能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的人,李老师说,要走出原生家庭,先要理解原生家庭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到成年后。我则以为,告别原生家庭,也是走出原生家庭的好方法。
案例1:血缘与边界
这大概是中国家庭中最常见得问题之一:边界感的模糊,特别是控制欲强的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常常全无边界意识,孩子几乎可以算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提问者便是希望能够和控制欲强的母亲之间树立自己的生活边界。七岁时,父母离异,母亲说是把提问者保护得很好,倾尽一切为她付出,实则是把孩子当做了自己情感发泄与寄托的所在。对在谈婚论嫁时产生了矛盾的亲家和女婿,正眼都不看;对渐渐长大的下一辈不需要自己时,恶言相向,甚至会打提问者,会用亏欠感来压迫提问者;可以和孩子赌气很久不联络……
李老师在回复中,首先认可了提问者做得好的地方: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婚姻,经营家庭,和妈妈保持物理上的距离。同时告诉提问者,时间才能帮助妈妈感受好一点。时间很神奇,没有一种状态是永恒的,不是你变,就是她变。而把妈妈当做有能力的、成长的人,时即使提问者不变,妈妈也会改变。在保持距离的前提下,有一点适度的关切,保持自己的稳定,等待妈妈的适应。
提问者总共给出了三份反馈,一份是在收到李老师建议后的凌晨两点,经历了和妈妈的交心聊天,提问者好像自己成了妈妈的母亲,在学着放手,让妈妈成长;第二份反馈是几周后,借由自己的女儿和姥姥用餐的机会,表达出换种相处模式的清晰态度,用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待妈妈,把妈妈的生活还给她自己;第三份反馈是十个月后,提问者给母亲购置了独立生活的房子,做了充足的空间准备,彼此的两个“家庭”都真正独立开来,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扭转,开始了全新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