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读王崧舟老师的书,也特别喜欢看王老师的课,因为他的课总是让人感觉到非常的舒服,让人在情不自禁的朗读的过程当中就学习了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在王老师的课的学习过程当中,我总是感觉如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那么他们一定能够拥有更多的更强的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更好的朗读技巧。
本次和大家分享的书籍是《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美在此处》。
在这本书中,主要讲的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语文教学内容完全相同,既无可能,有无必要。但这并不是说教学内容可以随意选择,随便加工,随心处置。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核心圈,辐射圈和外围圈。核心圈的内容应该是确定的。教师的资历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可以不同,但是无论谁上课核心群的教学内容必须相同,它往往承载着一篇课文的核心语文价值,有文本的语文要素、课后的练习取向、单元的训练重点、学段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综合决定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是相对的。
辐射圈的内容应该是可以选择的。如教师个人的风格偏好、班级学生的语文兴趣、课程改革的多远取向、学校文化的柔性引领、社会风尚的潜在影响等等。核心圈的内容与辐射圈的内容也会形成某种交互左右。
外围圈的内容应该是教师个体创生的。辐射圈和核心圈的教学内容都直接来自文本本身固有的语文要素,如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文本独具的审美意象,文本独有的人文精神,文本独创的艺术风格,文本独到的修辞手段,文本独立的思维方法,文本独出心裁的思想见地等。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而言,应该是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和编者,这五个方面共同来进行的,缺一方都不可能产生适切的教学内容。
文本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底色。核心圈的教学内容,通常来自文本最有价值的语文要素。辐射圈的教学内容往往反映文本所承载的多元语文因素,即便是外围的教学内容,也跟文本存在各种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联系。作者则是教学内容的背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人生经历,人格特质等等,都可能成为我们选择文本语文因素,判断语文价值的参照。
学生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情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学生的认知潜能是教学内容的逻辑终点。
语文课怎么上,同样涉及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课堂教学规范。这是基础层,属于底线策略。第一学端要注重识字写字教学,要注重基础性阅读,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注重童趣化情境的创设。第二学段要注重片段教学,要注重体验性朗读,要注重学法渗透,要注重写话训练。第三学段要注重篇章教学,要注重思维性默读要注重对表达形式的体悟,要注重读写互动,如果是精读类,第一课时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要注重局部的品读。
第二层次课堂教学特色。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也是特色,人优我奇更是特色。陌生话是彰显课堂教学特色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所谓陌生化,就是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意性构想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第三个层次课堂教学风格。
整个课堂动与静,精彩与平庸,亢奋与克制,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惨淡经营与漫不经心尽在。其中我并不是在上课,我就是课,我并不是在讲语文,我就是语文,我并不是在聆听学生,我就是学生,我并不是在感觉一点点勤奋,一点点矜持,一点点任性,一点点嚣张,我就是兴奋,就是矜持,就是任性,就是嚣张。把语文课上成一束光把自己想成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