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阅读并比较研究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和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的内在联系,这周我继续依据专题接着读了约翰·菲斯克所著的《电视文化》。在这本书中,约翰·菲斯克提出了“电视代码”理论,并试图解释清楚意义的生产过程。
我认为神话学和电视代码理论是正好相反的:神话学是意义(意指)一层层加码的过程;电视代码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对意义的层层解码的过程。本文主要想要讲明加码和解码的两种学说并通过举例说明如何使用电视代码理论进行意义解读。
神话学是对意义层层加码的过程。在初生系统(语言系统,使用初生、次生比语言、神话系统更有层次性,但指代的事物是相同的)中,人们想要理解某一能指的内涵义是非常容易的。在这一层的能指和符号的内涵是没有设置进入门槛的。比如树的特征是什么、树的样态是什么在人们看到树的图像(图像也是一种符号)就能轻易的能够明白。然后到了次生系统(神话系统)中,人们想要获取形式背后的概念就较为困难了。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才可行。以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书中的例子:小黑人向法国国旗敬礼。这张图片发布于1955年的法国杂志《巴黎竞赛》,小黑人身着法国军装,对着代表白人统治的法国国旗敬礼。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小黑人对法国国旗的尊敬,从而解读出法国的平等主义:无论种族、肤色的平等。但如果解读图片的我们对法国国旗的特征、法国军装、该图片的发行背景一无所知的话,我们没有办法解读出法国的平等主义。所以神话学是一种层层加码的过程。用罗兰·巴特的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它(意指)隐藏在现象的背后,使现象呈现为引人注意的样子。
相反,约翰·菲斯克的“电视代码”理论是对意义层层解码的过程。在《电视文化》中,约翰菲斯克将电视也“看成一种文化因素”,探讨“意义是如何生产的”,认为“搬上电视屏幕的事件已经由以下社会代码加了密”。约翰·菲斯克将社会代码分成三级代码。第一级代码是“现实”,第二级代码是艺术表现,第三级代码是意识形态。三级代码密不可分,“只有‘现实’、表现手法与意识形态结合成看上去连贯、自然的统一体,才能产生意义”。那么受众从这三层级代码中就能较为轻易地解构电视,理解意义到底是如何生产的。
电视代码理论对于理解电视背后的意义非常重要,为我们受众理解影视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工具和途径。本文以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部分代码为例,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电视代码解影视作品内涵。
《本杰明·巴顿奇事》是由美国导演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美国)、凯特·布兰切特(澳大利亚人)、塔拉吉·P·汉森(美国,有色人种,黑人)等主演,于2008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20世纪美国作家、编剧,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与小说区别较大,并不是本文重点)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出生便拥有80岁老人形象的本杰明·巴顿,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变得年轻,最终回到婴儿形态,并在苍老的恋人黛茜怀中离世的奇异故事。我认为该片的环境代码非常有意思。
环境代码是电视三级代码中的第二级代码。环境代码包括时代环境、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自然环境。
1、时代环境
时代背景对剧情走向以及人物命运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电影《本杰明》中,导演刻意淡化了时代背景的巨大影响以服务于剧情,部分情节甚至可以说是模糊了时间概念和时代背景,如本杰明和黛茜第五次相遇并相爱结合过程中就淡化了时代背景概念。
当然,在其他情节中出现的时代背景虽然是一笔带过,但是意义巨大。比如本杰明出生于19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都在欢呼胜利之时,本杰明的母亲因难产而死,本杰明生而衰老也因此被父亲遗弃。悲喜反衬,开头母亲的死亡就为《本杰明》奠定了浓郁的悲剧色彩。整个影片的发展实际上也与现实时代背景有着蛛丝马迹的联系。
2、人物所处的环境
男主角本杰明从小生活在养老院中,本身就是一个靠近死亡的地方。女主角黛茜是在医院中与女儿的谈话、告别的。医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环境。生离死别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事情。在这两个特殊的环境中表达对死亡等主题的思考。
3、自然环境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环境代码——飓风。
女儿和老年黛茜电视中不断播报的飓风正是美国2005年那场著名的卡特里娜飓风。导演在这里巧妙地将自然环境——美国2005年著名的卡特里娜飓风——与人物所处的环境——医院——结合起来,带给观众同情的感情,同时不断迫近、时不时改向的飓风也营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人物最终是因为飓风而死还是因为病痛而死,给受众设下了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