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嫂子去参加了妗子的葬礼,结束后在车上和哥嫂吐槽一番,感慨颇多!
虽说农村现在白事这方面已经很简单了,不过有些事情该实施还是要做的,好多事情能体现出一个家庭是否团结跟和谐。大舅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多年,妗子的葬礼是在二哥家举行的,别的不说以前老人住哪个屋子无所谓,但是要咽气了还让在偏房里,不让挪地方,这真的是不好看!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我也是第一次在偏房里看到了棺材,心情复杂的无以伦比,不管她生前好与不好,婆媳之间就算是有天大的恩怨,先放一放,死者为大,是不是应该放在正房里呢?我说的偏房其实也算是正房,不过在我们这儿看以大门为标准,大门在哪边,哪边的屋子为正,相反的的就算是偏房,从正房抬棺材出来架夫的也好有地方倒手。
老家有送浆水的习惯,就是全部穿着白衣服去土地庙给去世的人送浆汤喝,以前加送盘缠总共七趟,后来要求厚养薄葬,精简四趟,老家现在除了给老人指路,就等着发丧了!我婆家那边还有送盘缠这一说,路边摆路祭,大路上提前放个红灯笼,作为警示,耷拉爪子(专门管白事的)吆喝着磕头拜祭,好多讲究咱也不懂,找件衣服放在干草上,抱着放椅子上,拜完后,抱着干草放在已经扎好的紙轿上,前面有纸马,一块点了送到那边去,这些都是从我参加的各个葬礼上知道的,婆婆也会给我讲,别的可以不信,这个必须要记得收拾好,说了好多次我的老衣服都做的差不多了,就剩个腰带,不能做全了,穿的时候别掉泪,那样去了的人在黄泉路上走不动等等!
父母那一代的丧事习俗延续下来的不多了,不是说要迷信,有些事遵从他们的意见也算是尊重吧,最起码不能让他们光着身子走了吧,今天的丧事漏洞很多,给我的印象就是呼弄事,架夫的人也少,一个丧事假如帮忙的跟架扶夫的人少,很是说明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好不好,毕竟棺材太重了,而且晦气,最少得10个壮劳力,只找了八个人,因为是从西边的屋子里抬出来,出来时还有其他偏房堵着路很挤,很费工夫,毕竟还有一个老人,送葬必须多走一段路,为了活着的人长命。
这些事情只能心里明白,妗子的娘家人都没说啥,我们更不会找难堪了,毕竟是家务事,不是一家人谁也没法参加意见,跟迷信没啥关系,只是觉得当年妗子就不孝敬姥姥,现在他们老了也尝到了两个儿子相互推诿的滋味了,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的一面镜子,你的一行一动随时随地都影响着孩子的心里路程,孝敬好老人也是给孩子们做好表率,为孩子树立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