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通过网络观看视频来观看小学数学课《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是由小数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
因为对教材不熟悉,所以我先百度了一下这节课的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近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字母表示数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吴老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启发孩子们积极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问题1:生活中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的事?
在引入部分,吴老师说:“给大家聊个话题”,然后马上给出本节课的题目《用字母表示数》,然后直接提出“在哪里用字母表示这样的事?”我是听课老师,我的直觉就是哪里有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而孩子们的三个回答是:高考题目上、游戏中、选择题选项,这三个回答也是围绕跟数有关,所以在这里,吴老师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孩子们没办法打开发散思维。
那么,这时候老师直接给出几个生活实例:扑克牌、P、WC、CCTV,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吴老师想说的是生活中用字母来表示一些事物,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来领悟字母的优点。
问题2:对于《用字母表示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不想对它提点问题吗?
学生的回答还是很棒的,“字母能表示什么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字母能表示数、不等式还是其他?”
问题3:怎么求老师的年龄?
老师通过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让上台的学生列出一连串相对应的式子。同时底下的学生也要跟着写。待学生写完后吴老师追问:“通过式子发现什么问题了没?”学生的回答有两个:“年龄差不变”“学生长一岁,老师长一岁!”紧接着吴老师开展学生活动。
问题4: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式子来表达老师的年龄?
活动一:学生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大约两分钟)
师生互动(15分钟):吴老师搜集写好的学生作品并投屏展示,主要有四种想法:①老师永远比我们大22岁;②(1+22)岁(12+22)岁;③学生的年龄+22等于老师的年龄;④x+22;这四种作品更喜欢哪一种呢?老师先询问学生对这四种表达是否都理解。然后开始提问学生对不同表达的看法。①式虽然直观,看不出老师的年龄,不完整;②只有两种情况,不太完整;③可以看出学生和老师的年龄,概括所有情况;④很简便,又可以概括所有情况。(表扬该生很会欣赏。)
活动二:写出不同张数的桌子有多少张椅子?(7分钟)
吴老师列举不同张数的桌子让学生写出椅子的数目,学生写到第九张桌子的时候,把板书擦了,改成4*X。吴老师进一步跟学生分析4*X的含义,并迁移到X是小狗的数量,那又能表示什么呢?此外,X还能产生什么呢?学生想到车轱辘。
活动三:甲会场a人,求乙会场的人数
①乙会场比甲会场多100人
②乙会场比甲会场少63人
③乙会场是甲会场的2倍
④乙会场是甲会场的一半
学生写出相应的情况。
问题7:以上四个式子除了表达乙会场的人数,还表达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到,表示两者的关系。
问题8:用字母表示数,它到底能表示什么?
①一种关系
②数量的结果
活动四:全班一起说一说,写一写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以上就是半节课吴老师的主要授课流程,吴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例子入手,初步感知字母带来的便利。
接下来吴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求老师的年龄,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吴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主动得出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然后吴老师通过桌子和椅子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巩固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讲台上的男生把书写的式子擦掉改成4*X,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堂生成,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紧接着吴老师再让一个孩子上台通过甲乙会场的关系写出乙会场的人数,并让孩子从这里总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最后通过一个升级游戏让孩子们对字母表示数进行运用。
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角度来看,本节课学生经历知道(生活中字母表示的例子),领会(求老师的年龄),应用(求桌子和椅子的关系、甲乙会场的关系),分析(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应该来说,本节课学生经历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过程。吴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于本节课,我也有自己的思考。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小学数学课,第一次是黄爱华老师的《24时计时》。所以我不自觉会将这两节课进行联系。
吴老师整节课的授课方式跟黄老师的有点类似,都是启发式教学。黄老师善于激发和等待,每个问题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度。对于吴老师的这节课,全程下来,我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吴老师的总体上课节奏比较快,所以会多次催促孩子“快说”“说呀”,给孩子思考和写的时间比较少,每个问题一出来,马上就提问,所以有部分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活动一——用一个句子或式子来表示老师的年龄这个环节中,吴老师搜集了四种可能,如果把这四种可能变成选项,让学生进行投票,然后通过选项挑人,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被挑到,都有机会起来表达,当学生表达后再进行二次投票,通过数据老师就非常直观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活动二和活动三吴老师都是让一位学生上台书写,其他学生台下自己写,但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有部分学生是没有参与书写的,因为活动一已经有了示范,所以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台下全部学生书写,然后再随机挑人进行投屏展示,这样不仅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能看到学生更多的生成。在活动四的时候吴老师才让学生写在纸张上,而这时候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还是错的,我想如果在活动二和三开始书写,到活动四的时候学生就非常熟练了。
如果活动二和三用的是写的方式,活动四就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随机挑人倒计时三十秒,看谁说的又多又好。
但是这样设计下来,我发现信息技术的成分又多了一些,显得有些刻意。黄爱华老师在《24时计时》一节中信息技术用的并不多,但是让人感觉很自然很舒服。他把一个知识点从不同角度反复巩固,从浅层逐渐走向深度。先是初步说出两者的区别,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说,接下来是24时优点的先后顺序,最后是24时的运用。所以《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是不是可以少掉一个环节,我想活动二和活动三之间省掉一个环节,这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慢下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听学生说,我想这节课慢下来,那么,节奏就会更轻松。
这时候我又想起王绪溢博士说的“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再一次体会到这三个词的用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