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白鹅》同课异构,在听思悟中寻教学成长

      自2024年9月入职以来,我便关注“同课异构”。每次备课,我总会打开名师课堂资源——同一节课,不同老师有截然不同的讲授方式;即便是同一教学重点,教学设计也各有巧思。这份“不同”,常常让我陷入思考:“这个知识点,到底该如何设计才更贴合学生、更显高效?”

      其实“同课异构”从不是单纯的教学技艺切磋,核心在于让我们在“观他人课堂”时深度思考,在“做自身教学”时主动反思,循着这份“观中思、做中想”的节奏,慢慢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而区里搭建的“同课异构”平台,更给了我们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宝贵机会。此次观摩区里以《白鹅》为题的“同课异构”课堂,对我而言便是一次难得的钻研契机,我就常忍不住琢磨:“如果换成我教这篇课文,该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学好方法?”

      带着这份预设与思考走进会场,我提前翻开课本,快速通读《白鹅》全文,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听课做好准备。第一节课由王书记执教,她的课堂开篇便格外吸睛——以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漫画导入,瞬间勾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随后,她带领学生归类学习词语、深入理解过渡段,又围绕“明贬实褒”的写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白鹅的特殊情感。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教学设计里“藏”的巧思:不直接灌输知识点,而是为学生搭建好学习支架,让他们自主思考、主动感悟,再通过反复朗读深化情感体验,真正践行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

      紧接着是朱老师的授课,有了第一节课的思考与铺垫,我在听课时,不自觉就会将两节课的同一环节放在一起对比,探寻不同设计背后的逻辑。朱老师的教学节奏扎实有序,初读环节便精准聚焦,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白鹅“高傲”的核心特质,又同步落实了字词积累与过渡段学习,为后续深度研读筑牢了基础。到了“感悟高傲”的核心环节,她更是以“抓关键句”“作对比”为核心策略,一步步带着学生领会文本写法,在分析中自然体悟作者对鹅的喜爱,环节衔接流畅,目标落实到位。

      两节课,两种思路,却同样精彩。它们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字里行间都传递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两位老师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值得我学习的细节更是随处可见:或是课堂上对全体学生的细致关注,或是教学细节里流露的教育温情,更或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统筹设计与重难点的精准处理。这些都像一盏灯,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帮我更清晰地思考,如何在借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如今再回望,更能体会“同课异构”的价值——聚焦到我这样的青年教师个人层面,它也能为今后的备课提供多元思路与全新视角。今后,我也会带着“听课堂、看设计、思差异”的态度持续学习,相信终会在一次次求索中,迎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教学顿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