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半灶·吃饭间·“灶披”间·灶画
我家正屋的外间即东半间,是一家人吃饭的地方,号称“吃饭间”。里面,摆着一张八仙桌、四条长木凳。房屋唯一的出口、面东的正门口,就开在这间的东外墙上。东南角的南侧还开了一扇木门,和客堂的杂物间相通。
——“吃饭间”发音“丘饭盖”:吃饭的地方、饭厅。
——“八仙桌”发音“掰喜造”。
——“长木凳”叫“长凳”发音“桑凳”。
为了腾出更多空间方便家里人走动,八仙桌平时就紧靠着西侧的木隔断墙摆放。只有当亲戚、客人来我家且留下来吃饭时才移出来。里侧能放进一条长木凳,刚好容纳人挤进、坐下即可。客人一旦告辞离开,立马继续把桌子靠进去,没得办法,空间不宽余啊。
——“里侧”叫“里档”、“里厢头”发音“里厢豆”。
——“靠”:往里搬动使之靠近、挨着。
其它东西呢?除了一个存放碗筷、剩饭剩菜的多层竹条做的碗橱靠着西侧木隔断墙,两三把竹椅靠着东墙根、北墙根,哦,对了,还有一个已老掉牙、磨得锃亮的“脚圈”,也是竹制的,就再没有其它什么了。
——“竹”发音“作”,叫“竹头”发音“作豆”。
——“碗橱”发音“喂余”或“煨余”。
——“脚圈”发音“甲缺”:能够让不会走路或正在学走路或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在里面可站可坐的圆筒式立筐或轿车式座椅,主要用来看护小孩的。一般是直接落地固定不动的,也有条件好些的家庭在这个临时“住所”底下装上轮子的,大人就可以推着它四处走动,等同于在“遛孩”了,嘻嘻。
小屋的外间即东半间,就是我家的“半灶”、人间烟火处,“灶头间”。本就不怎么大的地方,大部分空间留给了一顶新场农村家家有的灶头。
——“烟火”发音“溢服”。
——“灶头间”发音“灶豆盖”,叫“灶披间”发音“灶披盖”、“灶间”发音“灶盖”等:安放灶头的房屋。
——“灶头”发音“灶豆”,还可以叫“灶厨头”发音“灶续豆”,专指过去农家用砖头粘着水泥浆砌就、白石灰粉刷、上面埋着一个或多个铁锅的土灶头。
灶头是由砖块粘着水泥砂浆砌成,外面用白石灰涂抹包装。建造灶头自然属于建筑范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并不是每个泥水匠都能拿下来的。四方邻里也大都清楚,附近哪几位师傅是会砌的。等到想要摆放灶头的小屋腾出了地方,家里大人就会上门去邀请师傅来家里当场砌就。
——“师傅”发音“思伍”。
造一顶灶头一般也就一天的光景,老东家除了支付必须的工钱,大鱼大肉、香烟老酒伺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香烟”发音“香溢”。
——老酒,还可以叫“烧酒”:白酒,或专指度数不低的白酒。把白酒说“烧酒”,可能和高度白酒的制作工艺有关吧,经好奇求证,确实如此。白酒属于蒸馏酒,酒精含量一般都大、比较烈,特别“烧”喉咙,而这,恰恰成了嗜酒人的最爱,嘻嘻。我老家有位大哥哥就是如此,平时好一口,但低于50度的白酒从来不喝,他的一句话说得明明白白,“度数低的没劲道!”
当然,就灶头的实用性而言,不管哪个师傅上门,结构、样式大同小异,只要能正常起火、通风就好。能在风力不减的情况下多省些柴火的,自然更好了,但这就和师傅的手艺有关了,还需要有一点点的运气。同一个师傅砌出的灶头,也有好用不好用之分哩。
——“只要”发音“则要”。
——“通风”叫“拔风”:通风顺畅。如此,也便于灶膛里的柴火充分燃烧,不但烧东西顺利,还节约柴火呢。
——“柴火”叫“烧饭柴”发音“烧饭撒”。
——“手艺”发音“舍腻”,叫“脚手”发音“甲舍”。
——“好用不好用”叫“好烧不好烧”发音“好烧勿好烧”:灶头用起来既快捷又省柴。
能让人瞧出不一般的,唯有师傅当场绘就的灶画了。就在包裹着烟囱的灶墙正面,砌灶头的师傅经过一番观察,感觉表面粉刷的白石灰差不多干透了,就立刻用毛笔蘸着墨汁,画上他自认为好看的、各种粗细不一的线条、千姿百态的花样。灶台面边沿及下方的正面、侧面,同样也会画上。灶头背面,也就是灶膛口用来添柴烧火的一侧,一般都不画。大部分农家直接把灶头背面涂抹石灰层给忽略掉了,反正没人看,更能省下不少资源呢。
——“画”发音“我”。
——“烟囱”发音“溢囱”。
——“自认为”发音“私宁为”。
——“好看”发音“好窥”,叫“有看头”发音“有窥豆”、“趣”、“赞”、“嗲”等等:漂亮、耐看。
建成的灶头有方有圆、有棱有角,黑白分明,特别素雅、清新。它可是一大家子养家糊口的策源地、加油站,谁也离不了。
灶头间其余有限的地方,便是堆放灶膛烧火时用的各式柴火了。就是后来有了一个可以拎着移动的、圆形的煤球炉,也基本不占地方。炉子边整齐码放着的、圆柱形蜂窝煤饼挤占了不小的空间。
哦,对了,我家那间已经缩小一半的杂物间里,狗窝已实在放不下,只好把它搬迁到了这里。家里再怎么倒腾,也不能怠慢了人类的好朋友不是。加上一只狗食盆,灶头间同步成了狗狗的“全房全灶”了,嘻嘻。
——“狗窝”发音“个窟”。
吃饭间和灶头间相通,中间没有任何阻隔。烧好的饭菜起锅入碗,一转身,根本不用跨几步,就能放上八仙桌,只等人齐开吃了,非常的方便。嗨,也就这么大个地方了,分什么彼此不是。
——“只等”叫“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