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这一本书并不厚,但是相较而言读的时间也并不短,这本书很适合多读几遍以加深了解。之前读过《拆掉思维里的墙》,其中提出了许多与常态思维不同的观点,而且致力于实际有效,即指会让我们活的更好。不同于古典老师书中更多是与我们实际生活极为贴近的例子和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改变》这一本书中有很多理论的部分,这一部分也是相较来讲比较难理解的。《改变》最初的理论即:群论及逻辑类型理论。
群论主要是在内部发生变化,其中需要理解的是群的特性,有四,如下:
1.群由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成员所组成,至于成员的实际本质为何,乃是不相关的事,不在这一理论的考虑之内。2.成员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来组合,而组合的结果仍相同。
2.成员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来组合,而组合的结果仍相同。
3.每一个群皆包括一恒等成员,其特性为:任何一位其他成员与该恒等成员组合,其结果仍为其自身。
4.每一成员皆有相对或相反成员,任一成员跟它的这个相反成员结合,结果仍为恒等成员。
逻辑类型理论
以一组音某一共性而结合在一起的“东西”作为出发点,整体的组成分子为成员,不过整体本身不叫群,而是种类。通过公理来理解即是“凡涉及某集合的全部成员者,必定不是该集合的一员。”
通过者两个理论的区别,引出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变得愈多,愈是没变。”这一句更能作为第一序改变的代表,我们在处理问题的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陷于这种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变化而使问题变得更为糟糕。《改变》一书中重点提倡的也是第二序改变,即在外部发生改变。在需要跳出常态思维,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去解决,这种改变往往也需要一定的契机,不过收效显著。
理论是基础,在前为后面理解何为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打下了基础,也能够让我们能够辨别出什么是悖论,以及我们是否简化了问题。
在后续章节中,结合自身经验最有共鸣的是在看乌托邦症候群这一节,其中提到了乌托邦症候群的三种状态。
1.内射式:苦于无法达成的目标而觉得个人有所欠缺。
2.沉溺于一种比较无害的、几乎是儿戏的拖拉之中。并不在意能否达到目标。
3.投射式:以一种道德的、主持正义的立场,而希望所有人以这一标准来行事。
自身代入感很强因为平日里自己常常就是前两种状态的结合,一方面会因为完不成目标而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并不是十分在意是否在真的要去达成目标,而陷入一种拖拉。觉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问题难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问题是什么,也没有理解自己。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更有兴趣在这一章之后,书中会提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每一张都是在这种期待中去阅读,也是读这本书的一大乐趣。
读《改变》的同时有在读另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两者有相似之处就是都致力于,后者偏重于内心认知和心理状态,而前者侧重于人类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形成与解决。这两本书一起读,让我对“改变”这一词,也有了新的认识。
想要改变,纠结于问题的原因往往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清楚地去分析问题究竟是什么,不是那种模凌两可的问题,而是具体的,清晰的,实际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去探讨如何去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就不能一直利用僵化的思维,在第一序改变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去打破僵局,赢得一个更为理想,甚至会有些惊喜的结果。一方面在于我们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抛弃曾经令我成功的经验而转为一种我们并不熟悉的解决方式。
这两本书在这几日给我带来了很多观念上的更新,也将《被讨厌的勇气》这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在这次14天的读书交流会中学习到很多,不仅仅局限于《改变》这一本书,还有更多的延展。群内的分享都十分精彩,也激励自己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行动中去体会何为改变。对于大家推荐的书都很有兴趣,之后会有选择地陆续阅读,希望读书会之后会继续开展,大家也都是慢慢地去适应,去学习,去行动。很高兴在新年之初加入了书群,受益匪浅。以此为始,为这个新年,开了个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