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西河返驾
此幅西河返驾图,乃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西元前493年,孔子年59岁,由陈回到卫国。孔子一生到过卫国五次,这是第三次回到卫国,此时已年近六十。赵简子使人来聘孔子,孔子自卫入晋。由于晋国位于黄河的西边,东边是卫国。画中的孔子驾着周朝型式的马车。行到黄河边,正欲渡河,听到赵简子杀了晋国窦犨鸣犊及舜华两位贤大夫的消息,孔子面对黄河很感慨的说,美丽浩浩的黄河啊,可惜我渡不了,这是天命啊。赵简子为得志时,需要他们两人协助,才能从事国政,想不到成功得志时,却将这两位贤大夫杀了。即使无知的禽兽碰到无意的事情都知避开,何况是人呢?于是不再渡河,就坐车再回到卫国去了。
第二十二、适卫击磬
此幅适卫击磬图,乃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西元前493年,孔子年59岁,由西河返驾住在卫国。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敲着磬消遣。忽然有个挑着草器的隐者走过门外,听了击磬之音,叹息的说,这敲磬的人很有救世的心啊。稍停又说,击磬人的性情是这样的固执,世人不知道自己独善其身就好了。孔子听了这人的话,也感慨的说:果能如你所说,不可为则不为,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天下无道人不做隐士。图中孔子于流水边击磬,挑着草器的隐者立于河边,除了听出孔子击磬是有心之外,并以揭衣示出处之道。他说,涉浅水可以提起衣服,以免弄湿;涉深水,例如水深至膝以上,提起衣服还是不免弄湿,干脆不揭衣,就任衣服垂下,湿着衣服涉水而过。水有深浅之意,涉水的方法不同,比喻有心之人不必固执,天下无道,就应该归隐。言外之意,说孔子是不知时代环境。
第二十三、灵公问阵
此幅灵公问阵图,乃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西元前492年,孔子年60岁,是孔子第四次到卫国。孔子在回卫国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够行道。卫灵公待孔子也很友善,只可惜他只知谋求用兵而不及其他。有一天,卫灵公问孔子有关军阵作战的事情,孔子便对军旅之事未曾学过。第二天,灵公又与孔子谈话,见空中飞雁,仰头视之,神色不在孔子,且云:雁子都知南飞。孔子见其礼敬不足,又有言外之意,于是离开卫国去陈国。图中的景色是枫树点缀的一派秋景。在高山平台上,灵公身后站着两位侍女。孔子站在灵公身旁,拱手作礼,两人身上都配着高雅环玉。灵公抬头远望雁群高飞向南,口中似乎正在喃喃自语,孔子何以答只会礼而不会军旅之事?《会笺》上说,灵公一生的错处俱在礼教上。当时世子蒯聩出亡,他年老而无嫡嗣子,孔子想要他修身齐家,夫妇父子之间讲究礼让,安内为急,大概预知卫国将发生内乱,所以用只知学礼之事引导,正是孔子救时的手段,想要灵公深思而自悟,可惜灵公未悟。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时,果然卫国发生内乱。
第二十四、子路问津
此幅子路问津图,乃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西元前498年,孔子63岁,自楚国叶邑反于蔡时,望了济河的渡口,途中遇到长沮、桀溺两人在耕田。孔子便叫子路去问津,长沮、桀溺都不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鲁国孔丘周游列国,应知渡口,不必问人。桀溺说,天下就像滔滔洪水,到处混乱,谁能改变这种局面呢?你子路与其跟从孔子周游寻访,不得明君又避往他处,不如跟从我这避世隐居的人较好。暗指你们师徒只懂得避人,不如我这隐士却懂得避世。说完之后,只顾耕田而不理睬子路。孔子听了,怅然若失,而说在山林隐居,与鸟兽同群生活,然而人与鸟兽是不同类的,不可与鸟兽同群,若不与世人同群,而能与谁同群呢?天下如果有道,则我不用变异之,亦即我不用出来周游列国。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想要出来推行王道。我跟你的道是不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此图呈现一派荒郊野外的景象。孔子与弟子们驾着牛车在江边寻觅渡口。图上一位牵牛,一位持着锄头向子路说话的人,就是长沮、桀溺二人,子路拱手有礼的向其请教渡口在何处。后方的孔子与随行的弟子,恭候牛车旁静待子路的回复。长沮、桀溺乱世归隐,孔子在乱世却一心要以大道施济苍生,圣人以洁身自好的隐士,分别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