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一篇课文《蜀鄙二僧》。
蜀地有两个和尚,一贫一富,穷和尚带着一瓶一钵,就去南海了,历尽磨难,成功回来了;
富和尚想尽办法赚钱,准备车、船,却一直没有出发。
课文的作者说:“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担心一路上的风雨,就没有迈开第一步,又眼睁睁看着他人,从身边飞奔而过。
这也让我想起在《饮食男女》中看过的一句话:人生不能像做菜,等到所有的食材,都万事俱备了才下锅。
是啊,没有谁是做好准备,才来到这个世界,也没有谁是准备好后,才开始成长。
人生总是会有许多左右为难的事情。如果我们总是在做与不做之间徘徊,很可能会错失很多有意义的成长。
很多人都听过这一种出行方式,叫“先上车,后补票”,似乎不符合逻辑,却总是能更快抵达目标。
而这样的道理,还可以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所以,与其在一件事情上纠结不定,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先上车,再调整姿势”,那便顺势而起了。
01
想太多,是成功路上的最大阻碍
看过一个故事:
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布里丹的哲学家,他养了一头小毛驴。
有一天,这头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
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选择吃哪一堆干草才好,最后竟然在长时间的纠结与思考中活活饿死了。
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深刻地反映出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想太多,往往会让我们陷入僵局,无法迈出前行的脚步。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本是提醒人们做事要谨慎思考,可如今却被不少人曲解成了过度思考,在每一个决定面前反复权衡利弊,直至错过最佳时机。
这如同我们生活中,很多人想要创业,脑海里构思了无数个绝佳的商业点子,把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困难都罗列了出来,然后不停地分析研究,试图找到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案。
可市场瞬息万变,等他们觉得想清楚了的时候,那个原本有着广阔前景的商机或许早已被别人抢占了。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哲,一心想要在美国出人头地,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可每次面临职业上的抉择或者家庭相关事务的处理时,他总是想得太多,既想要顾全自己所谓的面子,又担心无法承担后果;
结果在诸多事情上处理得一塌糊涂,自己也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之中。
而他的这种过度思考,让他错过了很多可以真正改善生活、修复家庭关系的机会。
其实,想太多,也是内心恐惧的一种外在表现。
我们害怕失败,害怕承担不好的结果……所以试图在行动之前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
然而,这个世界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哪有那么多完美的预设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被脑海里那些纷繁复杂的想法束缚住手脚,只有先做再想,先上车,再调整姿势,才有可能抓住机会,逆风翻盘。
02
“先上车”,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人生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我本可以。
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行动力,说做就做,绝不拖延。无论是否年轻,只要做到这一点,便不容易错过机会。
深以为然。
思虑太多容易让我们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而完美主义又恰好是多数负面情绪的根源之一。
要想摆脱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付诸行动,在行动中积累经验,找到破题之道。
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位学生想找工作,但简历却一拖再拖没有完成。
李松蔚便建议,在接下来的这一周里,每天都要写半小时的简历,字数多少无所谓,写完就把它删掉,这样你就不会有写简历的压力了。
这位学生采纳了李松蔚的建议,一个星期后,她把文件全部恢复,并根据里面的内容,凝练出了一份特别完整的简历。
每天写一点点看似是很没有效率的方法,但其实却是最有用的办法,因为做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开始,而不是高效。
生活中,能够让你减肥成功的不是专业的教练,而是现在开始行动;
能够让你写完一篇文章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马上动笔;
能够让你读完一本的,不是写满的计划,而是翻开第一页。
生活中那些被我们搁置的事情,距离完成差只是一个开始。
有人说:
“办一件事,假设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在那里不动,就会慢慢变成20%的把握,最后变成零。
但积极争取,可以将其变成60%、70%,最后将事情办成。”
40%的把握之所以可以变成70%直至100%,是因为只有开始做,才能做到更多。
72小时法则就是在提醒我们,当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便会在犹豫中内耗,便再也不会行动。
不行动,这个世界都是难以解决的难事。
所以,选择在当下出发吧,行我所行,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03
不怕慢只怕站,机会只属于在路上的人
快到年底了,朋友圈很多人在做自己这一年的年终总结。
除了晒这一年都经历了什么、实现了什么,还有一些吐槽自己“年初的flag,终究成了许下的愿望……”。
很多人不禁想问,到底怎么才能把想做的事做成呢?
易中天老师在一次访谈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做好一件事,关键是你做了没做!做得慢点没关系。做事,不怕慢,只怕站。
尤为赞同。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
比如一些想要学习绘画的人,看着别人画得又快又好,就觉得自己起步太晚,或者天赋不够,还没开始画几笔就放弃了。
可那些真正能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不怕自己画得慢,每天都会拿起画笔,哪怕只是简单勾勒几笔的人。
他们在这条绘画的道路上持续走着,慢慢地技艺就提升了,也能创作出令人赞叹的作品了。
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最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没有想着自己一定要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只是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每天坚持写一点;
哪怕有时候进度很慢,有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也并不那么完美,但他一直没有停下写作的脚步。
他说过:“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就这样,他在写作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不断积累,一部部优秀的作品相继问世,成为了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
如果,你也想做一件事,想到即使出现最坏的结果你也能接受和承担的话,那就去做,慢一点都没关系,但要去做。
怕就怕,只是纸上谈兵,观望不前。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事之前会顾虑很多:自己没做好,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做好了,那能带来什么。
心思并没有单纯的放在想要做的这件事情上……
看过这样一句话:前行路上,答案自然会伴随时间逐渐呈现。
一月会变成二月,二月会变成夏天;三四月做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
当我们不确定该往哪个方向前进的时候,不妨先勇敢迈出第一步,不管这步是否正确,先专注于眼前。
而只要我们行动起来,不停歇,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便能走出很远的距离,也就能在这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抓住那些属于我们的机会。
人生像是一趟开往远方的大巴车,至于准备在哪站停靠,和谁同行,取决于自己。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得先上车。能够抵达预想的目的地,固然很好;
抵达不了也没关系,至少收获了沿途的风景,结识了诸多同行的人,也算小赚不赔。
如果从未出发,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
记住,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只是有太多人被自己预想的困难给绊住了脚步。
即使没有捷径可走,但只要我们付诸行动,就能比他人更接近成功。
最好的开始,就是现在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
能够推动一个人不断向前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
所以,回归自己的内心,学会与自己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慢慢剥离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模样,如此便能发现内心的力量与智慧。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拥有“向内生长”的能力。首先运用色彩识人技术“向内看”看到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自己真实的内在情绪和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面对自己的情绪与不足也不再抗拒和批判,而是感受自己的真实体验,接纳自己的一切,这样便能收回自己外在的目光,内心也会重新回到宁静的状态。
当我们开始向内生长,便可以在情绪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并汲取力量,激发内在动力,重新组建我们的认知、思维和心智模式,这样,我们便可以化想法为行动,把马上行动养成一种习惯,在行动中收获向上的人生。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