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臣老师的这本《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可以说是非暴力沟通的实践篇,这本书重新定义了“非暴力”。
你以为不吼不叫、不打不骂,学会用四要素的固定句式:“我看到----,我感到----我需要_--—我希望你——,可以吗?”说话,就是会好好说话了吗?不!你知其形而不知其神。
非暴力沟通真正的精髓是同理心。
读完董老师的这本书你就会明同理心可以应用在你的各个场景,生活篇,亲密关系篇,职场篇,它似乎有一种魔力,使你和他人的关系发生连接,你从此不在孤单。
一、同理心就是感受别人的感受。
昨天,好朋友给我打了一个视频电话,看的出他情绪很低落,他说:“他活得很被动,现在的工作就是在混日子,马上就去上班了,每一天都是一种折磨,她感到迷惘,他的明天在哪里?我想要自由....你看看XX你们都很幸福...羡慕”。
女朋友,现在一个人,一个女儿在上大学,为了支撑孩子的学费,他选择到很远荒凉的地方工作,就为了每月能多挣点。当时,我能感到他情绪的低落。我说;“怎么了?你脸色红润,面若挑花的,又不缺人关心,唉什么声叹什么气?现在挺好的,孩子的学费问题解决了,2年后孩子大学毕业,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女朋友气得说:算了,咱俩不在一个频道上,匆匆的挂了电话。我还在悻悻的想;“”小样,我怎的你了”?
现在回头想想,我的情商可真够低的了,如果我当时能拿同理心去同理一下他,感受她此刻的那种孤单,需要关爱的心情,陪她待一会,告诉她:我能理解,我也有过这种莫名低落的时候。”对她何尝不是一种满足呢。
我们去学习同理心,不就是为了能在不理解他人时,按照同理心的原理去思考,再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吗?
二、获得同理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倾听
当对方和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闭嘴。
这其实并不容易做法到,因为人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赶紧给出你的评价,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闭嘴的能力也是是需要通往训练。
在对方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打断别人,认真倾听,等对方讲完了,你再原话复述一次,在结尾加一句:“这是我听到的,你看是这样的吗?。
如果对方回答:“对,是这样的。”此时,对方就会觉得自己被你尊重了,也会认为他说的你都能理解了。
觉察并感受对方的感受。有时候不需要交谈也可以察觉他人感受。有很多人不善于语言沟通,那他们可以通过通过情绪、表情、声调等非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顺着感受找到对方的需要。
如果你问:告诉我,你需要什么?你可能不会知道真实的答案,要是顺着感受帮他找到他的需要,比如:你那么失望难过,是因为我不能回去参加婚礼吗?
外甥女结婚,突然遇到疫情,我是重要的亲戚,大姐给我安排的送亲任务,这可怎么办?
一千多公里呢,孩子学校发布重要通知,非必要不能离津,如离津,后果自负。我这擅自不遵守,万一有事,孩子这边我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还是给大姐打了电话,通过电话线,我也能感觉到,她的那种从100层跌落地面的失望;“啊!?你也不回来呀?姑也回不来,姨也回不来,孩子谁送呀?不回来也行,你儿子也需要人管呢!”。
我感到她不仅仅失望,还有难过,无奈。
挂断电话,我意识到大姐嘴上说,儿子需要人管,并不是真的不想我回去参加婚礼。
接下来二天我也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焦躁,一份对孩子的关爱,对大姐的重视,我对大姐的关爱大于我对疫情安全的担心,其实路上我注意保护好自己,选择最佳路线,速去速回,还是能避免的,看到自己内心的这份关爱的需要,我做个回去的决定,她兴奋的说;“你不是不回来吗?你回来,一个抵十个呀!”
那一刻,我和大姐的心连接在了一起,姐妹情深。
三、掌握了同理心,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关爱自己
正如书中所言,当我们能够时常同理自己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树的树根就会足够强壮,进而长出足够粗壮的树干和树枝,帮助我们去同理倾听他人。
意思是说,在与人沟通之前,我们先要同理自己,看到自己的内在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去同理倾听他人。
因为自我连接是非暴力沟通的树根,是自我关爱的途径。
潜意识里,有个词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应该”。
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者我应该少吃一点,保持标准的体重,或者我应该多读书(丑女多读书),它让自己别无选择。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生活失去了好些乐趣。
学习完这本书,我试着同理自己,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我问自己;“你那样认真得用功的学习,考证,是为了满足你的什么需要呢?”
通过聆听,我发现自己内心的深处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价值、成长需要,还有和爱人能共频的需要。
重视和爱人关系对我很重要,遗憾的是,我是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忽视了自己是否喜欢的需要。
我并没有责备自己,而是深深的拥抱内在的自己,即使你这一年没有按时坚持完成听课任务(直播没按时按点跟上,学费都交了),也没关系,我不也是在学着呢,直播没跟上那就跟录播课也一样。
我宽恕了自己。我选择学习,读书是因为我有提升自己成长的需要;我选择晨练是因为我看重生命质量,我有一个健康身体的需要;我选择参加读书会,是因为我需要交流,朋友,满足我社会性的需要。我做我感兴趣让我愉悦的事情。
我看见了自己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寻找到不同的路径。
做好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爱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关系也是,靠的是共性,吸引,而不是卑微。所以最重要的是关爱自己到自己的需要。
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非得需要他人的行为才能满足,那就会是一种执念,所谓的障碍吧。
真正能够让自己突破障碍的,始终都是来自自己的内在,向内看,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看见自己的内在需求,与自己连接,重视身心的一致。
命运的权杖也永远都握在自己手里。